从课堂到车厢 娄底思政课为“我的韶山行”研学专列注入思政教育新内涵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4月16日讯(通讯员 李屿 李奇彪)“老王,你房屋几间,收入怎么样?”“家有茅屋3间,租了良田5亩,租金按七成收取。”“七成啊!那青黄不接的时候日子怎么过啊!”4月9日,在“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专列上,由学生与老师扮演“青年毛泽东”与“长工王海文”,共同演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这天,娄底市冷水江市一中、冷水江市六中3700余名师生登上红色研学专列,在这趟专列上,娄底创新研发“车厢里的思政课”特色课程体系,将此次研学之旅与青年毛泽东游学结合起来,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正成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鲜活注脚。

  “如何联动教育部门和行业专家的力量,让专列实现从交通工具到移动思政课堂的内核升级,这是我们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湖南长韶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服务韶山行专列开行调度的团队,长韶文旅搭建了由综合、运营、调度、教官等组成的服务团队。按照统一运力规划、统一行前对接、统一教官派遣、统一接驳调度、统一课程组织、统一后勤服务的管理原则,由思政老师送课上车。

  在娄底发车前,长韶文旅系统性推进教育部门资源导入,推动思政课创新上火车。

  “今天我们是乘坐韶山专列出发,很便捷,是一趟欢乐和舒适之旅。如果让你一个人步行百里游学,你们还愿意吗?”“100多年前,有一位非常勇敢的学生,他选择步行百里去游学,想要探寻救国之道。他就是青年毛泽东。”“他去了很多地方游学,其中有个地方与在座各位同学颇有渊源,你们知道是哪儿吗?”“韶山!”“长沙!”“他来到了娄底茶园游学,也是今天的娄底市万宝镇东冲村。”为打造高标准专列思政课,受娄底市教育局委托,娄底市教科所思政教研员陈理领衔组建“送课上车”团队,通过多轮史料研读、集中研讨、素材收集工作,按照“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主线课程的定位,确定了专列授课主题主线,并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分组磨课,完成精品示范课录制,打造可复制推广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1916年5月,毛泽东从湘潭步行到湘乡县茶园乡东冲苍山居拜访湖南第一师范同学刘国司,与长工王海文促膝长谈,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地理、社会风俗人情、农民的生活近况。根据这段历史,“送课上车”团队充分挖掘毛泽东在娄底研学时发生的故事,以“出发——追寻毛泽东在茶园的青春足迹”为授课主题,从学生携带的物品谈到青年毛泽东研学时携带的墨盒与笔记本,从现在同学们研学乘坐火车引到青年毛泽东研学时的出行方式——步行,通过方言演绎+情景对话+互动问答的形式,让同龄人跨越百年实现精神对话。

  为打造全国首列全场景红色教育移动课堂,今年广铁集团对“韶山号”研学专列实施“硬件+软件”双提升工程,列车内部搭载智能播控系统,通过中央控制与分舱操作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实现研学课程、红色影音在12节车厢的独立播放功能。思政老师充分利用列车电视,将车厢转化为“移动的历史档案馆”,让“历史活在当下,让课堂行走在大地上”。为充分发挥“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专列车厢场景,

  4月2日,娄底市思政教育“送课上车”团队提前到长韶文旅、长沙车辆段,走进红色研学专列车厢,了解车厢情况,测试音视频系统,为即将开行的娄底地区韶山行研学专列送课上车活动做最后准备工作。“1916年,青年毛泽东游学来到了我们娄底,今天我们又从娄底出发前往毛泽东的故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征程。老师希望同学们将知识的课堂与广阔的社会大课堂紧密联系起来,既要读好有字之书,也要读好无字之书,让你们的鞋底沾上田间的泥土、让青春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将我们的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思政老师话音未落,车厢内已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以前觉得红色故事离我们很远,现在发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一名学生激动地说道。当铁路轨道与红色血脉共振,在乡音缭绕中,本土教师用方言诵读毛泽东与王海文的对话;在情景互动中,老师带领学生一同讨论《体育之研究》的产生背景......在这种沉浸式体验的教学过程中,“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专列已经转变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移动课堂,真正让思政课有趣、有味、有质量。

【作者:王斌(记者)】 【编辑:颜开云】
关键词:芙蓉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