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强“地下充电宝”在长沙建成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8月17日讯(全媒体记者 邓艳红)17日,在长沙望城,中国能建世界最大人工硐室储气原位试验平台——储气密封循环试验圆满成功。
此次试验创下了多项纪录:试验压力突破了世界最高等级18兆帕。完美通过了双“168”测试——连续168小时的高低压循环测试和连续168小时的保压测试。结果显示,储气库的密封性能、稳定程度等各项指标达到了国际顶尖水平,一举攀登上超高压力、超严密封、超高可靠、超全感知、超高效率“五项技术高峰”,还取得了“八大首创成果”,勇攀储能领域“技术珠峰”。
这个人工硐室储气库到底是什么?简单说,它在深埋山体中开挖巨大空间来储存高压空气。当风能、太阳能发电量过剩时,就用这些电把空气强力压缩存地下空间内;等到用电高峰时,再把高压空气释放出来发电,把存起来的“气”重新变回“电”!“形象地说,它就是一个‘超级地下充电宝’,但存的是新能源。”中能建压气储能人工硐室实验室公司研发主管刘元玺介绍道,“未来最重要的一个应用场景,就是作为新能源的一个配套来使用,比如说我们中午风电光伏大发的时候,电网消纳不了这么多富余的电能,就可以利用我们这个巨大的充电宝把这一部分富余的电能存储起来。”
怎样把富余的能源储存起来呢?压缩空气储能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具有储能容量大、使用寿命长、环境友好、构网能力强等优势,被誉为“超级绿色充电宝”。而人工硐室储气库技术则是压缩空气储能的核心支撑,而在人工硐室型压缩空气储能领域,人工硐室储气技术仍面临诸多科学技术难题,亟待攻克。望城试验硐原位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人工硐室储气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此次突破,意味着我国在人工硐室储气领域的技术路线已经完全打通,将加速推动压气储能行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这项技术不只是能用于高压空气存储,还能广泛应用于氢气、天然气、氨气、油气等战略物资的存储,为氢能产业化以及油气战略储备提供跨领域的支持,开启“多能并储”新格局。
不仅如此,它还能大幅拓宽压气储能电站的选址范围,让这种电站在更多地方都能建设;同时,也为新型储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持,更是推动全球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的硬核技术。
据悉, 目前,这套顶尖的地下“储气罐”技术,不是停留在实验室,已经与世界首台(套)甘肃酒泉300兆瓦压气储能示范工程应用“同频同步”,随着酒泉项目并网发电成功,标志我国压气储能行业取得革命性突破。
记者了解到,位于望城的这家实验室是中国能建数科集团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是目前世界最大规模、最先进的人工硐室原位试验平台,拥有两座超大型试验洞硐,最大埋深110米,最高试验压力达20兆帕,具备“双洞硐”同步试验能力,规模与压力参数均居世界之最。实验室自2022年12月筹建,2024年8月投用。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