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前,长沙这所学校办学仅一年却影响了中国近代史

欧阳斌主席。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2月8日讯(记者 徐媛  通讯员 曾欢欢 李妍蓉)120年前,作为旧式书院制度向新式学堂制度转变的开端,时务学堂拉开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序幕。今日,跨越120年,这所学堂的师生后裔、国内外研究学者齐聚湖南大学,研讨“时务学堂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以期传承、弘扬和发展“超一流”时务学堂优秀文化教育传统和办学精神,助推当下的“双一流”建设。

  1897年,由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先生领衔,时务学堂创办于湖南长沙小东街,后来更名为求实书院、湖南省城大学堂,1903年又与改制后的岳麓书院合并,组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作为湖南大学重要的历史源头之一,时务学堂的教育理念深远影响着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校长段献忠表示,120年前的时务学堂虽然从诞生到更名仅仅存在了一年,但培养了蔡锷、范源濂、杨树达等一批杰出人才。对于湖南大学而言,此时此刻回望时务学堂、缅怀先贤贡献、铭记办学初心,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任重而道远。段献忠指出,湖南大学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时务学堂优秀文化教育传统和办学精神,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将学校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作社会发展的推动者。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文联主席欧阳斌在开幕致辞中指出,120年前,在湖南,一批仁人志士致力于推动教育改革,创办了时务学堂。时务学堂虽然只存在了一年时间,但其精神对之后湖南大学的建立,对湖南乃至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此时此刻,回望历史,举行“时务学堂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研讨会,为的是学习时务学堂优秀文化教育传统和时代精神,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研讨会现场。

  在专家研讨环节,与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湖南时务学堂创办的时代背景、曲折的办学历程、卓越的人才培养、深远的历史影响、留给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等作了深入研究探讨。

  会议认为,时务学堂在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上作了较为前卫的探索。比如:在师资力量方面,很多教师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在教学内容方面,时务学堂已有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和科学的分类,其课程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类,接近今天的通识课与专业课的划分,力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在教学方式方面,时务学堂广泛采用师生问答、同学会讲、研讨启发、批阅札记、刊发习作、社会实践等带有平等自由风格的近代教育方法;在教学组织方面,时务学堂采用了当时颇为罕见和新潮的班级授课制。这些制度不见于中国传统教育,是近代西式学校传入中国之后才出现的。

  据了解,为纪念时务学堂创办120周年,湖南大学举办了“五个一”的主体纪念活动,即开设一个专题网页、开展一次主题征文、出版一套学术专著、研发一批学术论文,以及本场学术研讨会。

【作者:记者 徐媛 通讯员 曾欢欢 李妍蓉】 【编辑:吴静波】
关键词:时务学堂 湖南大学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