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最小幼儿园:洲岛之上,童谣依旧
文/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舒薇 李霞 张炎炎
图/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启晴
湘江向北,经湘潭昭山流入长沙境内,江心一处绿洲如翠玉镶嵌,这便是兴马洲。
在这片长沙最大的江心岛上,藏着长沙最小的幼儿园:10个孩子,3位老师。
兴马洲四面环水,轮渡是通往外界的唯一方式。3位老师的选择与坚守,让童声穿越江水,让岛上的童年不再孤单。
摆渡·牵挂
晨光初醒,7时30分的渡口还带着氤氲水汽。张泽锋骑着“小电驴”,登上了开往兴马洲的渡轮。汽笛声中,渡船缓缓驶向江心岛。
“孩子们太小,每天赶渡船出岛上幼儿园不现实。”张泽锋告诉我们,2017年,洲上兴马小学撤并后,原址办起了兴马洲幼儿园。去年,他调任天心区三兴小学校长,同时兼任兴马洲幼儿园园长。从此,这座洲岛上的孩子们成了他放不下的“牵挂”。
“园长爸爸!”8时整,月月坐着外公的电动车来到了幼儿园,来不及取下安全头盔就欢快地扑向张泽锋。4岁的月月是这里的“老生”,时常天真地说“园长爸爸是个大胖子”,却又张开双臂求抱抱。
“孩子们的眼神是最干净的。”张泽锋喜欢和孩子们待在一起,这份纯净,让他忘记了渡船往返的奔波疲惫。
迎新·守护
教室里,周婷老师早已做好准备,迎接孩子们的到来。作为这里唯一的主教老师,她还身兼保健员、助教、安全员等多重角色,另外两名教职工则负责生活和安保。
新学期,幼儿人数从上学期的6人增至10人,让周婷最近格外忙碌。开学第二周,新生们的分离焦虑仍在继续,但她总有办法应对:课堂上想妈妈了,就用游戏吸引注意力;午睡时“哭声一片”,就让“新生”“老生”分开睡,一个个安抚哄抱。
“这不是最难的,保证孩子们的安全才是最大的压力。”周婷既要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又要确保每个孩子都在视线范围内。
选择·回归
幼儿园辗转换过几位老师。这既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双向奔赴。周婷之前在市内民办幼儿园工作,2021年,她接受邀请来到这里。“我嫁到兴马洲快20年了,也想为这里做点事,让洲上的小朋友能就近入学。”
周婷还带来了擅长的非洲鼓、律动课。前年儿童节,她和孩子们在三兴小学表演非洲鼓节目,掌声响起来的那一刻,她明白——有些选择,值得。
兴马洲面积2.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足800人。随着年轻人外出工作,洲岛上的生源日益减少,幼儿园最少时只有3个孩子。
但这两年,变化悄然发生。一批年轻人回来了,一些家庭搬回来了——6名新生不约而同地从市区回归这片江心绿洲。
欢笑·传承
哲哲的外婆每天都骑着电动车接送孩子,虽然比从前忙碌,但孙儿的笑声让家中充满了生机。“这里每月保教费加伙食只要600多元,比市区便宜不少,也给年轻人减轻了负担。”
宋浪是土生土长的兴马洲人,如今她把双胞胎子女都送回了这所幼儿园:“我就是在这所小学毕业的,现在看着孩子们在我曾经读书的地方成长,这种感觉特别奇妙。”
“岛上空气清新、环境好,老师特别有爱。”在为孩子挑选成长环境时,一些年轻的“原住民”开始青睐原生态的兴马洲——这里不仅承载着一代人的乡愁记忆,更成为新一代孩子的成长乐园。
如今,昔日静寂的江心洲,正成为都市人向往的“远方”。随着生态旅游、露营文化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资金、项目、游客踏访而来。一批年轻创客成为“新洲人”,在这里开设民宿、打造露营基地,让兴马洲成为都市人逃离喧嚣的热门打卡地。在这股新风潮的带动下,一些曾经走出去的兴马洲人开始试水“回流”,他们带回来的不仅是梦想,还有对这片土地未来的信心。
坚守·希望
“一一点点,二二剪剪,三三弯弯,四四叉叉,五五一朵花!”
14时30分,午睡醒来的孩子们整整齐齐坐在小椅子上。周婷带着他们做手指律动,稚嫩的童声飞出教室,拂过江面。
远处,汽笛声再次隐约传来。渡船正缓缓驶向对岸,在江面上拖出一道长长的波纹,仿佛在天地间划出一个温柔的逗号——它不意味着结束,而是下一次靠岸的开始。
周婷坦言,手忙脚乱的时候,也曾累到想放弃,但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把孩子带好。”这也正呼应了幼儿园当初“橄榄枝”的美意:扎根。
“哪怕只有一个孩子,我们也会坚持提供优质教育。”张泽锋说,这些年来,他们坚守的是一句承诺和万千责任。
当城市的喧嚣渐远,这里的每一首童谣、每一次摆渡,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孤岛与世界的独特纽带,让教育的温度在江心小岛上生生不息。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