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坤夜读丨骑游湘江岸(有声)


  下了大半个月雨,天气放晴, 骑友老张约着去湘江边骑行。 以前我是不太喜欢骑太近的地方,通往远方的路更吸引人。但考虑到将近一年没有骑车,近点,不至于弄得疲惫不堪。

  老张建议我从猴子石大桥东上,沿着湘江西岸往北骑至三汊矶大桥,然后过三汊矶大桥返回,全程大概四十公里。

  历史学家托尼·朱特曾在一篇短文中写道:“停驻”总令人紧张——无论停驻在哪里,总有做不完的事,取悦不完的人,不是要完成这个义务,就是要勉强扮演那个角色,感觉上怎么都不妥。然而反过来,“前往”则令人轻松。

  老张就是这样一个人,每年有几个月在骑行路上,川藏线、青藏线、环台湾岛、印度……在还能动的年纪,把一生的循规蹈矩,换成“移动”和“前往”的方式,去打破,消解,直至达到某种平衡。

  长沙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一直享有“山水洲城”的美誉。水多桥多。湘江,在穿长沙城而过的这一段,从南至北横跨有多座大桥。其中猴子石大桥是从南往北的第三座大桥。我经常坐车从猴子石大桥回娄底看父母。多数时候,疾驰而过。

  骑行,换一种方式过桥,与其说变换了速度,不如说变换了角度。离桥不远的橘子洲,像一艘满载草木游人的大船,毛泽东雕像独立船头,从时间的长河中乘风破浪而来,十分壮观。

  我喜欢骑车的时候观察沿途遇到的事物,行人的表情动作,随季节细微变化的景色,意外相遇事件,这会让我觉得自己离生活很近,离美好很近。 我们从猴子石大桥西下,沿潇湘南路,翻过江堤下到了湘江江滩公园。这里铺设有专门的绿道和骑道,是骑车的好地方,完全满足我对骑行的需求。

  路旁的芙蓉花、决明子、木槿花夹道而开,粉的粉,黄的黄,红的红,繁盛得很。但我更被秋芒和红蓼花打动。秋芒高举着灰白灰紫色的花,肆无忌惮地从绿道旁一直蔓延到河滩。风过,芒草涌动,翻起层层绿色的浪花。不知被什么打扰,人高的草丛中,三五只白鹭,惊起。从秋芒上划过,越飞越远,直至消失在橘子洲上。江边的野鸭,灰头土脸,捉起了迷藏,刚看清它们的身影,一会扎进水里,不见了。当你有点失望,准备离开,它们又纷纷从水里钻出,抖抖羽毛,快如闪电般游走,身后带起层层涟漪。

  一位穿白裙子的年轻女子,走过芒草丛,踮脚尖采了芒花。随手拂起,芒花飞舞,她轻声惊呼“好像羽毛”。同行女子浅笑。两只白色小犬,在她们脚边蹦跳绕圈。戴着黑色礼帽的老人,坐在小凳上作画。他旁边围满了人,指指点点。他旁若无人般把两艘木船和碧水,一点点请进他的画中。吹萨克斯者、拉小提琴者、垂钓者、独骑者……无不把湘江当背景,江堤当舞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至橘子洲大桥,已经没有骑道,只能推车上堤。每次岳麓山骑行,我都会在橘子洲大桥东的桥头停下来,回望岳麓山。那时滚圆的太阳正在岳麓山顶,将最后的余辉洒向湘江,“半江瑟瑟半江红”。在夕阳的映照下,橘子洲大桥也镀上了淡淡的金色。桥上车来车往。夕阳很快没入山的另一边,不见身影。片刻的停留让我心情愉悦,因为夕阳,因为刚才登上一座山。

  骑行至福元路大桥,离预设的终点三汊矶大桥还有段路,已经是下午五点多。老张建议返回。我也觉得适度最好。骑行三十二公里。没有抵达就是最好的抵达。存着,还有下次,下下次。

  一路骑来,老张话不多。那些骑过川藏线的人,多半喜欢讲自己的传奇经历,而老张像守着自己的秘密一样,不提起。但他见到一位独自坐在长凳上的老者,脱口而出 “真舒服”。老者脱了鞋袜,把脚露出来,边喝茶,眯缝着眼睛晒太阳。他旁边停着一台自行车,装着货架。

  其实不用去远方,在长沙,用这种比步行快,比开车慢的方式,感受熟悉中的陌生感,我们都体会到了城市生活的美好。

【作者:王婧仪】 【编辑:罗亚坤】
关键词:夜读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