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坤夜读丨刘家台子的沉思(有声)

  

  ......(节选)

  100年后的今天,当我倘佯于新民学会旧址,在雨中睹物思人,将思绪牵得更远。

  从刘家台子往西,便是闻名遐迩的岳麓山。这座山之于长沙,乃至湖南,具有血脉一般的特质。在国家风雨飘摇、积贫积弱的时代,为什么有这么一群青年学子,在那个时候,在这个地方,有如此的胸襟、气魄、格局,敢为人先,以天下为己任?这绝非是历史的偶然。

  我曾经有过几年在岳麓山下求学的经历。每当傍晚,学子们喜欢沿着那条弯弯曲曲的路,相约从爱晚亭拾级而上,在登临中纵论社会人生。同行中有人感叹,凡登临岳麓山,话题总宏大而深沉。而对于青年学子来说,尤其如此。

  这绝非是历史的附会,如果说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的文脉,那岳麓山则堪称湖湘革命的血脉。

  从湖南第一师范,到橘子洲头,到刘家台子,到爱晚亭,到岳麓山,一路往西,几乎可以连成一线,从中找到某种内在的逻辑联系。

  登临岳麓山,你的眼中,除了白云、石径、山溪、红枫、清泉、古寺、凉亭、嶙石外,便是四处可见的坟冢,无论是巨石砌垒,还是撮土掩藏,每一座坟茔,都不乏一段故事和传奇。许多伟大的灵魂便安寝于此,黄兴、蔡锷……与这座山浑然相融。从海拔上说,岳麓山不过300余米,但它却在苍茫的历史之中,巍巍高兮。

  我想,当年毛泽东和他的少年同学,在与这座山的对话时,身所沐浴的是英雄之气。那些曾经在推翻帝制中叱咤风云、敢为人先的前驱们的革命锐气,给了他们伟大的召唤和无畏的勇气。新民学会一群热血青年,之所以能够喊出“改造中国与世界”豪迈的口号,与蔡、黄的革命精神,有血缘赓续的关系。这是思想的轨迹,历史的逻辑。

  一场雨,把刘家台子的新绿,洗得一尘不染。我立于屋场的中央,向西我看到一簇簇浓绿的岳麓山,向东我看到卧入江中,劈波斩浪的橘子洲。从风景的角度看,他们都可以独立构成。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当我在深深的沉思中,把这些景点一一串联起来,就可以感受到,他们承先启后,血脉相连。有人说,新民学会在中国革命的历程,堪称建党先声。

  我在刘家台子伫立沉思,似乎想得更远。

【作者:梁瑞郴】 【编辑:罗亚坤】
关键词:夜读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