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阶上起舞
程颖奇
执教十二年,琴键染上光阴的温度,我的指尖与数百个孩子的童年相遇。我曾认为,音乐教育中的音准、节奏、乐理都需严丝合缝,精准无误。然而,岁月流转,我渐渐发觉,真正的音乐启蒙,其实不是教会他们如何精准地歌唱,而是引导他们在音阶之上,自由地起舞。
这支舞,始于创造力的萌发。创造力并非凭空杜撰,它是在既有规则的边界上进行的探索。我记得一堂课,我们抛开了曲谱,只用最简单的几个音符——Do, Re, Mi。我没有设定任何旋律任务,只是邀请他们:“用这三个音,讲一个关于‘快乐’的故事。”起初是试探性的、零散的敲击,像蹒跚学步。但很快,一个孩子用快速跳跃的“Mi-Mi-Do”描绘出追逐蝴蝶的雀跃;另一个孩子用悠长平稳的“Re-Re-Re”诉说着午后阳光的温暖。这一刻,这远比复刻一首既定的乐曲更具价值,因为它点燃了孩子从内在生发的创造火种。
这支舞,亦是情绪的修炼。我曾见过一个因与同伴闹矛盾而闷闷不乐的孩子,在学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轻快的歌曲时,他的声音既小又无力。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引导全班同学:“我们试试用‘生气’的情绪唱一遍这首歌会怎么样?”孩子们的声音立刻变得又短又重。接着,我再问:“那用‘开心’的情绪呢?”歌声瞬间变得明亮而富有弹性。那个闹别扭的孩子在歌声的转换中,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了。他通过声音的演绎,完成了情绪的疏导与释放。
最终,这支舞,通向审美的自觉。审美并不是少数艺术天才所特有的,它是每个人感知世界的能力。在音乐活动中,孩子们最先建立起来的就是对于“美”的直觉判断,当他们自由地组合音符时,会自然而然地发现,某些组合比另一些“更好听”,某些节奏比另一些“更舒服”。这种发自内心的“好听”与“舒服”,就是审美意识最初且最为纯粹的形态。我常常鼓励孩子们闭上眼睛,聆听我随手弹奏的几个音符,去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朋友般的和谐,还是争吵般的冲突?这种对声音关系美感的体悟,会潜移默化地迁移到他们对世界的观察中。他们会开始留意清晨鸟鸣的节奏,会欣赏雨滴敲打窗沿的韵律,会从生活的寻常处,发觉那些未被注意到的诗意旋律。音乐,为他们安装了一双审美的耳朵,继而开启了一双审美的眼睛。
十二年弦歌不辍,我不再执着于培养亦步亦趋的音乐家,而是更乐于滋养一个个鲜活、完整且内心丰盈的灵魂。当他们长大,或许会忘记复杂的乐理,或许不再能流畅地唱某首歌曲,但我深信,那份在音乐中习得的、用创造力与世界对话的勇气,用旋律去安放情绪的温度,以及在万物中发现美的能力,将化为他们生命中最动人的旋律,伴随他们一生的心音流转,生生不息。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