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高地 链群攀高峰 | 树高靠根深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泽寰 通讯员 肖体仁 聂凯 欧阳倩
6月中旬,当央视综合频道《城市风华录》的镜头闪过长沙工程机械产业,荧屏中各式各样的机甲设备琳琅满目,精彩纷呈的黑科技功能令人咋舌,再次唤醒人们:除了网红城市以外,长沙还有另一个标签——工程机械之都。
为何这座中部城市的工业能在产业竞争激烈的丛林里长成参天大树?答案就藏在土壤深处:正如树木的高度取决于根系的广度与深度,长沙产业的崛起,除了好的政策引导、优质的营商环境等要素外,更是科学家、企业家、产业工人、工信干部四类队伍构成“根系生态”协同发力的结果。
这四类队伍如同深扎的主根、拓展的侧根、密集的须根与肥沃的根际微环境,共同构筑起支撑产业蓬勃发展的人才“金字塔”,其背后的生态密码,正是长沙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密钥。
根系密码:四类人才的生态定位
经济大市挑大梁,工业经济更要挑大梁。
不论是观大势,以更宽的视野谋划长沙未来,还是谋全局,以更快的速度加快长沙发展,抑或抓落实,以更高的标准提升服务能力,归根结底都是依靠人来推动、实现。
这迫切需要一支信念过硬、政治过硬、作风过硬、能力过硬的干部队伍,需要一场全员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精神大洗礼,需要一种敢拼搏、敢创新、敢担当的精气神!
当前,长沙正处于大有可为,也能够大有作为的关键阶段。亟须企业家提振信心、坚定决心;科学家创新突破、攻坚克难,充当攻克“卡脖子”的“钻头”;产业工人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化身制造精度的“针尖”;工信干部提升本领、创新服务成为政策落地的“操盘手”。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长沙是全国最早成立独立事业单位,聚力服务产业链群建设、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城市。长沙市制造业发展促进中心自2023年正式挂牌以来,通过开展产业链群服务、产业研究分析,助力制造业项目招引和培育,推动产业创新融通和转型升级,营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当年栽下的小树苗,正在逐步绿树成荫。
育根实践:长沙的人才土壤改良术
在长沙产业生态的土壤中,科学家队伍是深扎科技创新的“主根”,决定着产业的深度与高度。
近年来,长沙常驻和柔性引进两院院士64名,有24家市院士工作站、16家专家工作站。这些涵盖物理学、生物学、医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卓越不凡的智慧,直面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瓶颈,并发起一场场攻关冲锋。
从关键基础材料与零部件的自主可控,到复杂精密制造工业的优化突破,再到智能化、绿色化等新兴领域的战略布局,这些长期坚守科研、生产一线的科学家,有的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有的瞄准世界技术前沿,勇闯创新无人区;有的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他们的身上,既有“敢为天下先”的自信和勇气,也有“甘坐冷板凳”和“十年磨一剑”的耐性和定力。
翻开长沙制造业发展史,正是一批批科学家,带领一群群技术人才前赴后继、攻坚克难,开辟了事业的崭新局面,才有了越来越多大国重器破茧而出。
企业家,是产业、城市的“耦合剂”。
长沙制造业的发展,企业家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三一重工梁稳根,创造了长沙工程机械行业传奇,完成了一个企业家、一家企业和一个时代的新注解。松井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凌云剑,作为宁乡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的掌舵人,在新型功能涂层材料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爱尔眼科陈邦,率领全球规模最大的眼科医院集团,推动了中国眼科医疗领域的标准化与国际化;蓝思科技周群飞,凭借卓越的战略眼光将公司打造成消费电子玻璃领域的标杆,展现了长沙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从2021年起,长沙已连续举办四届“企业家日”活动,每届都有不同的主题。背后折射的,是这个城市与企业的共生共荣、同向同行、同心同力。
产业工人是长沙制造的基石。
在产业一线钻研技术难题,在车间一线付出心血……工匠人才立足岗位、奋发有为,倾注于一个个零件、一道道工序、一次次试验,用实干成就梦想,在平凡中彰显不凡,为长沙先进制造业攀登高峰筑牢基石。
从推荐人才入选工信部国家重点专家计划及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再到搭建工匠培育和竞赛基地、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平台……长沙用一项项荣誉致敬产业工人,用一项项举措激励产业工人。
工信干部是执行层面的关键支撑。
国家大政方针和宏伟蓝图,唯有依靠忠诚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方能精准、高效地转化为掷地有声的实践行动;服务企业的目标任务,更需通过广大党员的率先垂范与务实作风,真正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见行见效”。对于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诉求与挑战,尤其需要一支经验丰富、能力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推动产业发展,就是要充分调动四类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来,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来,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大合力,为长沙产业之树抵御各类风雨提供有力保障。
树高根深:从生态逻辑到城市生长
在明确了四类队伍的“根系功能”后,方能体会长沙的“育根”实践,实际上是对人才生态规律的深刻理解。
针对科学家队伍的“主根育苗”工程,长沙以“揭榜挂帅”破题,构建起“科研雨林”生态。如2022年,长沙挂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关键技术”,中南大学联合中伟新能源共同揭榜。近3年的时间,双方以应用场景为指引,开发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完成了一系列基础研究和实验。
对于企业家队伍的“侧根拓殖”,长沙依托产业集群优势,打造“孵化—成长—壮大”的全周期土壤,如湖南湘江新区的“柳枝行动”,已逐步成为长沙市政府支持青年创业的标志性计划,成功孵化了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和青年创业者。
产业工人队伍的“须根密植”策略,体现了长沙对制造业根基的清醒认知。放眼星城大地,制造业企业与各类职业技术学院联手打造的校企合作平台不胜枚举,各类制造企业里“老带新”“工匠学院”等专技人才培育创新模式层出不穷。
工信干部队伍的“根际改良”实践,则彰显了政府在生态构建中的“园丁”角色。然而,要当好一名“园丁”,不仅要对植株全周期呵护,除草、施肥、浇水,甚至是授粉等专业知识缺一不可。自长沙明确“产业链”模式以来,不断选派精英进驻各产业链一线办公,截至目前,长沙产业链选派机制从1.0到3.0版本不断迭代升级,他们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为长沙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的干部人才支撑,助力17条产业链节节攀升。
透过长沙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不难发现,城市产业之树的高度,最终取决于根系在创新土壤中的深度与广度。当科学家主根能扎进基础研究的最深处,企业家侧根能拓展市场资源的最远端,产业工人须根能密植制造工艺的最细处,工信干部根际改良政策生态到最适处,产业之树必将枝繁叶茂。
根与树,城与人,城与产业。这是长沙正在发生的历史,这更是振奋人心的未来!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