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学”一夏——乡村筑梦的十年之约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27日讯(通讯员 钟玮佑)7月26日晚,浏阳市枨冲镇新南桥村的村部大坪里热闹非凡。面向农村中小学生的暑期公益课堂“FUN学营”在一片欢声笑语与悠扬乐声中,拉开了十周年晚会的帷幕。
多年过去,曾经参与2016年首届“FUN学营”的大学生余翠重返新南桥村时,当年那个拉着她衣角恳求“老师开学再走好不好”的小男孩,如今已作为一名志愿者站在讲台前,带领新一代孩子制作手工泥塑。
此时此刻,这个走过十年历程的乡村教育品牌在十周年文艺晚会上正迎来高光——村级教育基金会同步发放奖学金,见证一场跨越十年的教育接力。
一个乡村教育实验,从零开始的坚守
2016年6月,暑期临近,留守儿童的安全与教育问题让时任湖南省党代表、新南桥村村主任廖冰忧心忡忡。在与村“两委”班子商议后,一个名为“FUN学营”的暑期公益课堂应运而生。当时没人料到,这个朴素的教育实验能持续十年。
廖冰带领村干部将废弃的新南小学精心改造为教学场所,硬件上重新装修校舍,配齐教学设施;软件上推行学生自治,让孩子们自定十二条班规,营造自我管理的氛围。“FUN学营”创立初心简单却沉重:让留守儿童找到家庭般的温暖,让贫困学子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
首期课程设置已显露出创新基因——趣味语数外、手工DIY、科学与生活、心理健康辅导,以及创新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教学宗旨明确为“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在游戏中进步”,直指传统“填鸭式”教育的痛点。
十年蝶变,品牌深耕与薪火相传
2025年7月,走进“FUN学营”课堂,科技感扑面而来。湖南科技大学木槿支教团的志愿者黄梓菲正指导孩子们用凸透镜、纸板组装VR眼镜。不到二十分钟,15副“新南桥牌”VR眼镜制作完成。“哇,海洋生物好像就在我眼前游动!”带上简易VR眼镜,孩子们第一次看到虚拟海底世界游动的鱼群,惊呼声划破了浏阳乡村夏日的宁静。
十年间,“FUN学营”课程经历了质的飞跃,从最初的基础学科拓展至“科技前沿”与“非遗传承”双轨并行的模式。
今年7月10日,在支教团打造的“指尖非遗,千年剪影工坊”中,孩子们学习阴刻、阳刻等传统技法,创作“纳福”“连年有余”等主题作品,一张张红纸在稚嫩小手中变幻出“福”字与锦鲤图案。红纸在指尖翻飞,文化传承的种子悄然生根。支教团负责人感慨:“看到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我们倍感欣慰。”
2025年,当大学生志愿者重返村庄,曾经的学生已成为教学助手,教育薪火完成代际传递。从记忆训练到花样跳绳,从VR科技到剪纸非遗,课程设置的演变折射出乡村教育需求的升级。从起初的20余名儿童到每年招收超百位学员,“FUN学营”已从单纯看护留守儿童的安全港湾,蜕变为开拓视野、启迪梦想的育人平台。
教育共同体,多方合力的乡村实践
“FUN学营”能持续运转十年的核心密码,在于构建了多方参与的教育共同体。在村“两委”的主导下,湖南科技大学木槿感恩支教团作为专业力量于2017年加入,九年来累计服务当地儿童超1000人次。而本村大学生志愿者的加入形成了“反哺闭环”,2025年就有10余名教师参与教学和活动组织,既有支教团成员,也有本村走出去的大学生。新南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扶敏见证了这一变化:“村上将和支教团一起,不断丰富形式,为孩子们带来更多精彩体验。”
社会力量的动员同样关键。村“两委”搭建爱心桥梁,推动成立教育基金会,累计募集善款7万余元用于帮助优秀学子和贫困家庭。同时建立定期考察和联系机制,为教育扶贫注入可持续动力。
村民的认同感也日益增强。“活动太丰富了,既让孩子们学习知识技能,又减轻了家长负担!”一位家长在结业晚会上感慨,他动情地说:“老师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关爱和陪伴。”
十年再出发,共绘乡村教育美好未来
7月26日晚,新南桥村迎来“FUN学营”十周年文艺晚会。舞台灯光下,孩子们展示着自编自演的节目。从自信阳光的舞蹈到花样体育秀,从情景剧演到诗歌朗诵,这些质朴的表演,将乡村教育的生动成果一一展现。晚会上村级教育基金会还同步举办了奖学金表彰发放环节,为40余位优秀学子送去鼓励和嘉奖。
文艺晚会落幕时刻,台下的“FUN学营”志愿者袁开拓眼含泪光。九年前,他正是在这里第一次接触科学实验的留守儿童。
十年间,支教团带过的学生已有60余人考入大学,其中21人暑期以志愿者身份重返故土。李扶敏翻阅着十年合影相册,轻声说道:“教育是场接力赛,每一棒都跑向未来。”
夜幕中,“FUN学营”教室的灯光依然明亮,如同这方山水间不灭的启明星——下一个十年,更多稚嫩的梦想正等待在此启航。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