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高校大学生精准征兵的优化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随着现代战争形态向信息化、智能化加速演进,作战装备体系更加复杂,涉及的军事专业技术将更加高精尖,对大学生兵员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创新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等学校汇聚了大量具备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潜力的青年学生,是高质量兵员的重要来源地和储备库。
然而,传统粗放式征兵模式存在“供需信息不对称”“精准识别不足”“专业匹配不高”“后续发展乏力”等问题,难以充分满足强军目标对高端化、精准化、长效化兵员补充的迫切需求。因此,在强军目标引领下,从精准识别、精准对接、精准服务、精准评估等方面积极探索高校大学生精准征兵优化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紧迫性。
强军目标对高校大学生征兵工作的新要求
兵员素质要求高端化。信息化战争要求大学生兵员不仅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和心理条件,还需拥有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较强的学习适应能力和特定领域的专业技能(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装备维修、外语、法律等),以胜任先进技术武器装备操作和维护、复杂战场环境分析、联合作战保障等任务。高校征兵工作需适应新形势从“粗放动员”逐步向“需求导向”转变,努力实现“定向培养”。
专业岗位要求精准化。信息化时代,部队组织结构日益复杂,岗位分工日益精细化和专业化,对大学生兵员的专业背景、技能特长、身体条件要求更加明确和具体。高校征兵工作需适应新要求,从“数量满足”逐步向“结构匹配”转变,努力实现“精准输送”。
人才效益要求长效化。信息化目标要求不仅关注入伍数量,更要注重大学生兵员在部队的成长性、稳定性与发展度,高校征兵工作需适应新变化,建立从“征兵入口”到“退役出口”的长效跟踪培养机制,提升大学生兵员在部队的适应力、发展力与留队率,努力实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助力达到“征好兵、用好兵、留住兵”的目标。
高校大学生征兵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当前,高校大学生征兵工作在地方兵役机关的大力指导下,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规模潜力巨大。高校在校生基数庞大,适龄青年集中,且整体文化素质较高,是征兵的重要阵地。二是政策支持加力。国家及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入伍的优惠政策,吸引力提升。三是工作基础较好。高校普遍设立有武装部,配备了专兼职人员,形成了一定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实施能力。
同时,高校大学生征兵工作也面临一些工作挑战:一是“供需”信息还不对称。高校对部队紧缺急缺专业人才的需求掌握不够及时和具体;部队对高校专业设置、学生特长了解不深入、不到位,导致双方信息不对称。二是精准识别能力还不足。现有大学生征兵筛选主要包括体格检查、政治考核和报名意向,对大学生专业技能、心理特质、发展潜力等深层次、精准化的科学评估体系不够完善。三是专业匹配度还不高。征集过程中,“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现象一定程度还存在。四是“征育用”一体化衔接还不畅。高校大学生征兵工作与部队新兵训练、岗位分配、职业发展等环节,需要进一步增强有效沟通、强化协同机制,以便更好挖掘大学生兵员潜能。五是精准服务保障还待提升。针对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去向大学生的役前适应性训练、心理调适辅导、学业与职业规划等个性化服务还存在不足,尚有提升空间。
高校大学生精准征兵优化路径的建议
一是精准识别,深挖潜力,科学画像。构建动态潜力数据库,高校需整合教务(专业、成绩、竞赛)、学工(思想品德、社会实践、奖惩)、心理中心(心理测评结果)、体育学院(体能状况)等多部门相关数据,建立涵盖思想政治、学业水平、专业技能、身心素质、兴趣特长、职业倾向等多维度的在校生潜力数据库,并进行动态更新调整。引入科学评估工具,开发或引进适用于征兵场景的潜力评估模型或软件,结合心理测验、情景模拟、专业面试等方式,对大学生适应军营生活能力、抗压能力、领导潜力、特定技能掌握程度等进行更精准的测评与掌握。实施“育苗”计划,高校可以面向低年级有参军意向或潜质的学生,结合其专业特点,提供军事基础知识讲座、体能训练营、部队开放日体验、优秀退役大学生士兵分享会等活动;积极适应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的趋势,面向高年级学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提前培育“好苗子”,推动大学生征兵工作与国防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二是精准对接,信息互通,按需匹配。建立军地需求对接平台,由地方兵役机关牵头,在做好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建立部队与高校“人才需求—兵员供给”信息共享平台;高校及时反馈可征集学生专业分布、特长信息,变“单向输送”为“双向赋能”。推行“订单式”预征预储,基于上述潜力数据库平台信息,围绕急需专业,在相关院系定向宣传、提前选拔、联合培养,实现从“校门”对接到“营门”。优化定兵环节匹配度,地方兵役机关和接兵部队可充分参考上述潜力数据库信息、评估结果及大学生个人志愿,结合岗位需求,尽可能将大学生分配到专业对口或能发挥其特长的单位及岗位。
三是精准服务,全程关怀,赋能发展。开展个性化役前教育训练,针对不同军种、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设计差异化的役前教育训练内容,如:为技术兵种预选对象强化相关装备原理和基础操作知识,为艰苦边远地区部队预选对象加强体能和心理韧性训练。优化学业与职业规划,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及退役后学业深造、职业发展路径规划。建立“学校—部队—家庭”联络机制,高校武装部、辅导员与部队带兵骨干、学生家庭保持常态化联系,及时了解大学生在部队表现,协同做好思想引导和后方保障工作。强化跟踪服务,完善退役复学大学生的学业帮扶、生活关怀、就业创业指导等政策,发挥其“征兵宣传员”“朋辈辅导员”示范作用,形成征兵工作良性循环。
四是精准评估,闭环管理,持续改进。构建多维征兵效能评估体系,评估指标不仅限于报名率、上站率、合格率、入伍数,更要纳入“专业匹配度”“部队满意度”“成长发展度”“退役发展质量”等核心指标。实施全流程跟踪反馈,建立从入伍前潜力评估、到入伍后跟踪反馈(定期向部队了解情况)、再到退役后发展追踪的信息闭环,消除入伍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利用大数据分析,评估不同专业、不同培养模式下输送大学生兵员的长期效能。强化评估结果运用,高校需加强多方协同,将大学生精准征兵评估结果作为优化高校专业设置、调整招生宣传、改进潜力识别模型、完善服务保障措施的重要依据,推动大学生征兵工作迭代升级、高质量发展。[作者系长沙学院法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本文为“长沙市社科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编号2025CSSKKT252)《强军目标视域下高校精准征兵工作优化路径与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