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新能源发展 提升产业安全保障能力 | 调研园
颜建军 吴爱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能源发展仍面临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近年来,长沙市积极响应国家新能源战略,相继出台《长沙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长沙市氢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文件,已形成“一谷、一个基地、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但仍面临外贸依存度高、能源转型难度大、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亟须加速数智赋能,推动产业更稳、更强、更智、更绿发展。
发展现状
1.全产业链深度布局,规模与技术优势显著。当前,长沙市新能源产业已形成涵盖正极材料、关键零部件、整车制造与回收利用的完整产业链,在规模集聚与技术自主化方面优势明显。2024年,中伟股份三元前驱体产品全国市占率达29%,杉杉能源国内市场份额达14%,稳居行业前列;比亚迪半导体成功研发车规级IGBT芯片,完成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替代。整车制造方面,比亚迪长沙基地2024年规划产能达90万辆,产值突破800亿元;广汽埃安长沙工厂实现53秒/台的总装节拍,成为全球单线节拍最快的柔性制造工厂之一,展现出高效智能制造能力。
在新能源回收利用方面,长沙拥有6家合规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企业,回收业务年营收超150亿元,占湖南省相关业务总营收80%以上,回收体系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
2.应用场景多元,生态创新突出。长沙不断拓展新能源产业在工程装备、交通出行、城市运营等领域的应用边界。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相继推出纯电动起重机、电动搅拌车等大型工程装备,关键性能指标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城市充电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截至2024年底,全市公共充电桩总量超3.4万个,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全覆盖;两轮车领域建成“3公里换电圈”,提升居民绿色出行便利性。
绿色示范项目成效显著。橘子洲零碳能源体验厅实现光伏、风能、电动交通一体化应用,2024年累计发电2.1万千瓦时,年碳减排等效10亩森林固碳能力,成为全国首个江岛零碳示范区。2024年,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建成全国首个“园网共建”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依托绿电替代、电能替代与碳管理服务,累计替代电量7024万千瓦时,年减碳能力达2万吨,展现出智慧城市与绿色能源管理融合创新的能力。
不足与挑战
1. 关键资源对外依存度高。2021—2023年湖南省锂、钴、镍等矿产进口量逐年攀升,外部依存度持续上升。受国际长期合同定价不透明及欧盟碳关税冲击,长沙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面临成本上涨与供应不确定性等多重风险,对原材料获取安全构成严峻挑战。
2.农村能源转型与消纳瓶颈。尽管乡镇中心有充电站,但行政村及自然村覆盖率仍不足,例如宁乡道林镇仅在客运站设3个充电桩,其他区域无公共设施。农村地区新能源基础设施薄弱,充电桩覆盖率低、电网承载力不足,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下沉的重要障碍。同时,尽管湖南可再生能源消纳量居中部第一(2022年1122亿千瓦时),但较四川差距达1436亿千瓦时,供需矛盾凸显。
发展对策建议
1.能源储备强保障,实现“稳”发展。构建智能化矿山运营体系,利用数字孪生技术还原锂云母矿资源全貌,提升成矿预测和勘探决策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分布式智能电网和“微电网+储能”系统,提升绿电消纳能力;统筹布局光伏氢能产业链,推进宁乡光能氢能一体化产业园及氢能检测、装备制造等平台基地建设,夯实绿色能源供给基础。
2.产业升级促发展,培育“强”优势。聚焦光伏电池高转换效率及智能运维系统研发,推进风光储充一体化发展;加快动力与储能电池向长续航、高安全、全气候方向迭代,推动高比能材料优化与固态电池产业化;围绕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智能化,加快智能路网、充换电和加氢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
3.数字驱动赋新能,推动“智”升级。推动企业在生产环节开展智能化技改,培育数字化转型新优势;支持电网企业与市场主体共建新能源数字生态,打造新型数字能源经济平台;建设融合云计算、区块链的智慧能源平台,提升新能源供需监测、分析和预警能力。
4.低碳转型赋新能,构建“绿”生态。鼓励农村地区推广生物质能、地热能和太阳能,替代传统散煤能源;提升新能源汽车在城市交通领域的覆盖率,推动新能源出租车占比超过80%;积极参与国家和省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示范,构建覆盖生产、销售、使用、回收等环节的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体系。(作者颜建军系芙蓉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工商大学科研处处长;吴爱利系湖南工商大学教师)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