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课程100%覆盖!长沙少年有“艺”思 | 山水洲城记
4月25日,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以下简称“八艺展”)在长沙开幕,台上台下,万千长沙少年,尽显翩翩风韵。这是新时代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之后首次举办的全国性中小学生美育盛会,活动落户星城也是对长沙市美育工作的认可和肯定。
“长沙之地,钟灵毓秀,俊采星驰,少年儿郎,尤为出众。”这是久久为功的教育呈现,更是千年湖湘文化滋养下,长沙美育厚积薄发之实。
长沙市是第二批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在星城教育的广袤版图中,美育是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它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长沙模式的美育工作体系在全面浸润中完成育人使命。
一
长沙美育,政策支持护航,特色课程领航。
花开之盛,必因根基之深。长沙市委、市政府把“每个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写入长沙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长沙市义务教育阶段“体艺2+1”项目实施方案》,完善了“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在校期间拥有1至2项艺术爱好,全市拥有1至2项艺术爱好的中小学生分别达100%、70%。
在长沙,美育不是选修课,而是成长的“必修课”。
3744所中小学构建起“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实践体验”的立体培养体系,让每个少年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舞台”。
以课堂教学为例,具有长沙特色的《美育》地方教材,1至9年级共18册,免费发放至全市中小学,此举是全国首创;长沙全面落实国家课程,小学每周4课时,初中每周2课时,普通高中保证艺术类必修课程6个学分、108课时;各区县、学校更是结合自身特色,打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课程。
长沙市第十一中学是享誉三湘的老牌全国艺术特色学校。经过多年耕耘,十一中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校友,还吸引了很多大师来校讲学。如今,同学们不出校园就能够当面聆听一流大师的授课,难怪大家笑称:“这是在教室里追星!”
“‘石神’来啦!”2024年12月,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应邀走进十一中。他仔细聆听了同学们的演唱,给予专业建议,令大家收获颇丰。K2210班的王嘉锐同学感叹道:“我们感受到了石老师严谨的声乐技术、细腻的音乐处理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他教导我唱歌不要压喉,还有高音的时候要保持微笑,全身放松,自然舒张。这些令我受益匪浅。”
不仅是石倚洁,从顾平、王笛、卞祖善、黄新平、刘丹丽的音乐课到贺羽、党朝阳、吴余青的美术课,十一中的“大师进校园”系列艺术实践课程,让学生近距离领略高雅艺术魅力,接触前沿艺术理念。
十一中不是个例。全市超过90%的学校开设了至少一门特色美育课程,学生参与度逐年攀升。如长郡中学坚持贯彻“普及+提高”的艺术教育理念,开设了歌唱、舞蹈、演奏、音乐创编、美术鉴赏、动漫设计、摄影、书法、家具设计等丰富的模块,供同学们选修;泰禹小学首创了3至6年级的轮动式陶艺课程;仰天湖实验学校将美育与科技有机融合,孩子们开展定格动画的艺术实践;博才中海小学传承非遗,设立张询剪纸工作室并构建了分层次的剪纸课程体系。美育的种子正在长沙校园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二
长沙美育,深化教学改革,促成全员展演。
长沙美育工作不是要培育几棵“艺术大树”,而是要打造一片 “艺术森林”,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美育的滋养下茁壮成长。
为此,长沙深化学校美育教学改革,立足“教会、勤练、常展(演)”,确保美育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开展;抓实评价改革,从“入口看出口、起点看变化”,把艺术素养作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率先推行艺术中考;创新体艺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培育机制。
以创新体艺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例,长沙现有初中阶段体艺后备人才基地51个,设置体艺项目22个。长沙市实验中学就在基地名单中,项目是舞蹈。长沙市实验中学舞蹈团成立于2008年,教练曾丽霞老师坚信“每个舞者都是上天派来传递美的天使”,带领学生用激情的舞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原创优秀作品,在各级比赛中屡获佳绩。这不,在这次八艺展上,长实舞团的原创作品《像花儿一样》就荣获舞蹈类一等奖、优秀创作奖。
获奖固然令人喜悦,但没有奖项的演出,长实舞团也不会轻视。曾丽霞是每年定期举办的长沙市“三独” 比赛的资深评委。她深知,这个舞台之所以能成为全市瞩目的文化盛事,绝非参赛评奖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同学们能在这里展现自我、追逐梦想。
珍惜每一个演出机会,这样的理念贯穿在长沙市实验中学的美育中。去年下半年以来,从8月“高雅艺术进社区”芙蓉大舞台市民开放日的《七步》,到10月日本鹿儿岛第17届亚洲青少年艺术节的《从来银杏不负秋》,再到12月校内元旦文艺汇演的《红珊瑚》,无论台下坐着的是陌生的社区居民、外国友人还是熟悉的本校师生,长实舞团的孩子们都在台上尽情绽放芳华。
在长沙,学生全员艺术展演展示机制已初步建成。如麓山国际实验小学将艺术展示纳入“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了“麓之跃”“麓之韵”“麓之雅”“麓之风”“麓之创”等特色品牌;长郡双语实验中学合唱团精心编排《如愿》《浏阳河》《国粹古韵颂芳华》等节目赴日演出,实现“以艺通心”的文化传播;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滨江学校“PLAY剧梦坊”融合信息技术、劳动、思政等课程元素,成功推出了《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一株稻穗》《恰同学少年》等原创作品。如今,各类常态化开展的校园艺术节、合唱比赛、书画展览、舞蹈会演等美育活动,如同一座座艺术殿堂,吸引着百万名中小学生踊跃参与,活动参与率超过95%。
三
长沙美育,名师厚植基础,均衡共育繁花。
学科发展,离不开名师支持,美育同样如此。为了给美育工作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长沙市印发《长沙市优秀教育人才引进实施细则》,为引进优秀体艺教师开辟绿色通道,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投身长沙教育事业。同时,通过“名师工程”“骨干教师培训”等项目,大力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美育教师。
“无艺体,不砂小”是砂子塘小学的名片。在砂小,你能听到很多艺体名师的故事。
2007年,罗丽入职砂小,成了一名美术老师。看着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欣喜的光芒,她暗暗下定决心:“要让美术课成为孩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束光!”在罗丽的课堂上,总是充满了“魔法”:“蓝色和黄色手拉手混合在一起,嘿,就变成了超级漂亮的绿色啦!我能用这个绿色画出春天里那些可爱的小草,它们会在草地上蹦蹦跳跳呢!”罗丽用充满魅力的教学方式,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世界的大门。
2019 年,罗丽接过雨花区名师工作室的牌匾。工作室的宗旨是要凝聚和吸引一批优秀的骨干教师共同发展,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学习研究共同体和人才成长共同体。罗丽深知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是一股激励自己不断前行的力量,必须跳出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开展广泛的合作。2022年,罗丽就带领工作室与湖南大学色彩科普基地开展了一场教育创新,成果丰硕。2024年,砂子塘小学被中国流行色协会授牌“儿童色彩科普教育基地”,凝结团队智慧的《中国儿童色彩教育》《儿童色彩美育十五讲》两部专著也即将正式出版。
在砂小,像这样的名师工作室还有不少。回顾工作室设置的初衷,不应忘记均衡发展这一关键词。长沙采取“1+N”模式,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同步直播授课,实时互动,56所网络联校主校实现对乡村薄弱学校艺术教育全覆盖,实现名师引领和“强校带薄弱”“一校带多校”的发展格局,促进了城乡美育教育均衡发展。
在均衡发展、资源共享方面,长沙还挖掘本地资源,中小学与博物馆、少年宫、高等院校等机构合作,构建线上与线下结合、虚拟与现实融合的美育体系。如雅礼中学每半月定期组织学生去湖南博物院、湖南美术馆、长沙美术馆、李自健美术馆等文化机构实践,馆校共建实现了课程创新;开福区少年宫的少儿戏曲艺术团摸索出“专业院团与学校联动”的建团方法,培养了一批小小戏曲传承人;白箬铺镇光明小学与省内多所高校开展美育交流,学生作品多次在长沙博物馆等展出。
“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美育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美育的受益者。”长沙以艺术之美育爱国之情、砺强国之志、践报国之行,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美育力量。橘洲君相信,“以美育德,以美育智,以美养性,以美陶情,以美强志”的长沙少年,定能成为家国栋梁。
记者/岳霞 尹玮
编辑/尹玮 校读/欧艳
初审/彭培成 终审/沐刃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