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弹库帛书归来,湖南人朋友圈爆了! | 山水洲城记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湖南人的朋友圈被同一个事件刷屏了——长沙“子弹库帛书”第二、三卷在美返还中国。
美国华盛顿当地时间5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接收美国史密森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这两卷承载着2300年前楚国智慧的神秘帛书,在流失海外79年后重归故土。
帛书是中国早期文字与文化的珍贵载体,出土于长沙的子弹库帛书归国,不仅见证了中国文保事业的崛起,也再次深刻印证了长沙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的文脉悠长。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恰与帛书回归形成呼应。
一
1942年,在长沙东南郊子弹库土坡(现湖南省地质中学南面围墙下),四名“土夫子”(长沙方言中“盗墓贼”的别称)任全生、漆孝忠、李光远、胡德兴在盗掘一座青膏泥包裹的楚墓时,在棺椁内意外发现一个竹箧,内藏一卷帛书及残片。这便是震惊学界的长沙“子弹库帛书”(在20世纪40年代曾被称为“缯书”)——这是中国最早的帛书实物、当今唯一的战国典籍实物,被学界誉为“东方死海文书”。
帛书出土后经南门口古董商唐鉴泉倒手,落入古董商蔡季襄之手。蔡耗时两年修复装裱,并在1944年出版《晚周缯书考证》,让这份“战国孤本”首次进入公众视野。然而,命运的转折随之而来,1946年,美国人柯强以“红外线拍照”为由骗走帛书,从此这件国宝开始了长达79年的海外漂泊。
柯强从蔡季襄手中行骗得手后,将帛书第一卷《四时令》辗转寄存于美国多家博物馆,最终售予收藏家赛克勒;第二、三卷《五行令》《攻守占》则被他塞进鞋盒,匿名“捐赠”给赛克勒美术馆。
赛克勒曾说:“我一直希望我这件文物——‘带字的丝绸’,能够‘物归原主’,重返中国。”尽管文物流转过程充满历史伤痕,但这段跨越太平洋的文物之约,也成为中美民间善意传递的生动注脚。
时间来到1973年,曾参与盗墓的“土夫子”加入考古队,因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震惊海内外,这些“土夫子”称出土过子弹库帛书的楚墓中仍然藏有宝贝,1973年5月湖南重启子弹库楚墓发掘,在此墓中出土了中国第二张战国帛画——《人物御龙帛画》。第一张战国帛画为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今八一路湖南省军区院内)的《人物龙凤帛画》。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子弹库一椁二棺的葬制及《人物御龙帛画》上男性肖像及其装束来看,墓主人应为士大夫一级的贵族,墓主身高约1.7米,逝去时年龄约40岁。
据悉,今年7月,《五行令》《攻守占》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万里同归”特展中亮相,帛书残片与《人物御龙帛画》将首次同框,演绎一场跨越千年的“楚文化对话”,观众可一睹战国时期楚人的笔触与智慧,并充分见证长沙帛书的风采。
二
通过北京大学李零教授长达45年的研究,现在,已明确国宝文物子弹库帛书分三卷,字数超过900字,第一卷为“四时令”,第二卷为“五行令”,第三卷为“攻守占”。第一卷相对完整,第二、三卷为大小不一的残片。此次返还的两卷内容分别记述四时十二月的宜忌、攻城守城的宜忌。
如果说考古发掘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拆盲盒”,那帛书绝对是其中最珍稀的 “隐藏款”。历经千年岁月淘洗,为什么帛书能留存至今的不过数十件?
文物保护行业有句话说“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文物保存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帛书的载体——丝绸,本就脆弱。作为有机质的丝绸,怕潮怕蛀惧碱。不论是书画装裱的丝绸卷轴,还是衣橱里的真丝衣裙,丝绸制品的保存始终是个精细活计,想让帛书穿越千年,更不是件容易事。
李零自1980年起研究子弹库帛书,多次赴美参加子弹库帛书残片的揭剥工作,与美方专家共同开展帛书的保护和修复研究。他在其著作《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引言中说:“简帛古书是中国学术的源头,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源头。先秦两汉是简帛时代,书都是写在简帛上。我们发现简帛、研究简帛,其实是一次伟大的历史回归。研究古文字也好,古文献也好,学术史也好,思想史也好,谁都不能忽视这个源头。”
那么,子弹库帛书为何价值连城?李零揭秘:“这是战国版的‘生活指南’!”
《五行令》按木、火、土、金、水划分一年360天,指导农事婚丧;《攻守占》记载攻城守城宜忌,如“流星划过必从东门入,居中央克四方”;《四时令》内含伏羲女娲创世神话,彩绘十二月神图,堪称“最早的连环画”。帛书内容涵盖天文、历法、军事、民俗,甚至记录了中国最早的“四时”概念。李零感叹:“它对中国人的意义,堪比‘死海文书’之于西方!”
2024年,国家文物局启动专项追索,利用国际公约促成文物回归,第二、三卷率先踏上归途,而第一卷《四时令》的追索,仍在进行当中。当年蔡季襄赠给好友徐桢立的一片帛书残片(最长处4.6厘米、最宽处2.7厘米)于1997年入藏湖南省博物馆(现湖南博物院),现正等待与子弹库帛书的“团圆”。
三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致使大批中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在此期间,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对流失文物追索工作的持续推进,一件件流失海外的文物跨越山海,陆续重返祖国怀抱。
在国际上,相关国际公约无法适用的历史上流失文物归还问题,一直被视为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领域的最大挑战之一。
2023年底,国家文物局就子弹库帛书的非法流失形成扎实完整的证据链;2024年4月30日,向史密森尼学会提交要求返还的备忘录,正式启动对《五行令》《攻守占》的追索工作。
2024年6月20日,在青岛召开的“殖民背景流失文物保护与返还国际研讨会”上,国家文物局接收了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移交的子弹库帛书在美国流转物证。
也是在这次研讨会上,中国联合18个文物原属国联合发布《关于保护和返还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过其他非正义、非道德方式获取之文物的青岛建议书》,成为文物原属国对西方博物馆关于历史上流失文物返还新政策的首次集体公开回应。
中方始终秉持青岛建议书的基本原则与理念,与亚洲艺术博物馆进行多轮磋商谈判,最终实现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此刻的回归故土。
子弹库帛书历经79年漂泊终回故土,其意义远超文物本身的回归,更印证了文化遗产与“原生土壤”不可割裂的文化逻辑。
四
当下,“博物馆热”“文博热”方兴未艾,据统计,“五一”假期,湖南博物院共计接待观众111708人次(含马王堆汉墓墓坑遗址)。为何这一文化现象能持续升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文物回归原生土壤的过程,不仅是文明根系的溯源,更通过博物馆的叙事转化,激活了公众对历史文脉的情感共鸣,成为推动“文博热”的深层动力。
正如麓山君此前写作《两羊圆尊致四羊方尊的家书,寄自大英博物馆》,在1949年以前,湖南有大量古墓被盗掘,无数珍贵文物被破坏或流散国外,如著名的商代虎食人卣、两羊尊、“皿天全”方彝(器身)及战国帛书等。
当流失海外79年的子弹库帛书回归中国国家博物馆,其“跨越太平洋的归途”本身便构成极具张力的文化叙事。博物馆通过“万里同归”特展将帛书与楚墓帛画并置,让观众在文物“回家”的故事线中,感受到文明传承的韧性。这种“文物命运与家国记忆”的交织,让冰冷的文物成为触摸历史的情感媒介,直接推动公众走进博物馆见证文明重逢。
文物回家不是终点,而是文明再出发的起点。两卷战国帛书的归来,如投石入水,激荡起对文物活化的深层思考:如何让文物从展柜的静默走向文明的共振?
湖南博物院“数字汉生活”项目的成功经验已提供范例:依托马王堆出土13余万字帛书数据库,“马王堆新汉隶字体”将于今年6月正式发布;“马王堆AI时空漫游”则以马王堆帛画为蓝本,依托AI技术让游客化身汉代画中人,沉浸式体验穿汉衣、食汉宴、享汉乐等交互场景,开启“一步越千年”的奇幻对话……通过构建“学术研究—技术赋能—公众参与”的协同网络,文物“回家”将升维为文明“再生”的起点。
作为湖南人,麓山君当然希望楚帛书最后都能来到湖南博物院展出,那绝对是楚文化的高光时刻。现在我们知道了,长沙不仅是“简牍之乡”,也是“帛书之乡”,这些土地深处的“文明数据库”,将不断激活长沙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自信,滋养新时代的文化创新。
你还知道更多关于楚帛书的故事吗?快来评论区留言吧。
记者/任波 刘丹
编辑/尹玮 校读/欧艳
初审/彭培成 终审/沐刃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