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不容借病纵恶

相链区块链

  白木 刘奕君

  8月18日,广东省湛江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被告人叶德志故意杀人案进行了公开审理,并于当日宣判,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叶德志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经鉴定,叶德志患精神分裂症,在本案中具有限定刑事责任能力。(8月18日长沙晚报微信公众号)

  近年来,精神病人恶性伤人案频发,已成法治社会一大痛点。在一众精神病人犯罪的司法判决中,叶德志一案的判决格外突出。这一判决,打破了公众对“精神病=免罪金牌”的固有认知,也确认法律不会对恶性犯罪者网开一面,“限定责任”不是脱罪的挡箭牌。

  精神病人的命是命,受害者的命也是命。二者发生冲突时,法律应当守护守法、合法的一方。行凶者作案时的状态固然要考虑,但更要考虑到行凶者导致的后果,对受害者及其家属造成的创伤和阴影,以及对后来者的行为引导。如果精神病成为犯罪的“遮羞布”,无辜者的生命安全该如何保障?如果凶手因精神异常获得法外开恩,受害者家属心中的创伤又该由谁来抚平?法律不应以牺牲受害者的正义为代价,去彰显对施暴者的“宽容”。

  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已达698.8万例,其中不乏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病人。一方面,他们是弱势群体,需要持续地关怀和照护;另一方面,一些人因病情不稳定,存在高风险行为,家庭接不住、社区兜不住,如同在公共空间埋下一颗颗不定时炸弹。

  破解精神病人管理难题,需要法律、监护人、医疗、社会等多方合力。

  完善法律保障,强化监护人责任。明确精神病人伤人的法律责任和处理程序,对于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若有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性,监护人应申请强制医疗。监护人要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加强对精神病人的日常监管,按时监督患者服药,创造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减少刺激因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

  加强医疗救治,建立社会联动机制。确保患者得到适当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药物治疗可控制患者的躁狂、攻击性等症状,心理治疗能帮助患者控制情绪和行为。同时,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和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协作联动机制。公安部门负责对有暴力倾向或正在实施肇事肇祸行为的精神病人进行处置,移送至定点医院救治;民政部门负责医疗救助、病员信息采集和社会救助工作残联负责康复工作等。

  8月19日上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王某平被精神病人杀害案民事二审开庭,将择期宣判。庭审结束后,遇害人的妻子敖女士说:“从法律的角度来说,为了体现文明的进步,我们要保护弱者的权利,但也要保障正常人的生命安全。”诚如斯言,法律的终极意义,在于守护每一个守法者的安全感。当精神病不再成为脱罪的借口,当制度能为困境中的患者撑起一片晴空,方能实现公正与温度的共存。

【作者:朱炎皇】 【编辑:肖彪】
关键词:生命安全 精神病 犯罪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