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有大前景
白木 刘奕君
8月21日,湖南首个区级小剧场协会正式成立。
同日,在笑嘛脱口秀剧场调研时,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桂英鼓励小剧场,坚持正确创作导向,传递向上向善力量,推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蓬勃健康发展。持续推进演艺新空间规范化建设、高质量发展,让特色小剧场成为文化新地标、消费新引擎。
从街巷角落的“文艺星火”,到照亮城市夜空的“璀璨星河”,长沙的小剧场正以惊人速度成长蜕变。作为文旅融合的新兴载体,它不仅是演员绽放光彩的舞台、编剧大胆创新的实验场,更逐渐成为年轻人热爱的社交聚集地和城市文化会客厅。脱口秀、沉浸式戏剧、即兴互动……五花八门的演艺形态正在长沙多个演艺新空间里持续“吸粉”、引爆消费,成为“夜间经济”与“场景消费”中一股新势力。
小剧场,藏着大未来。政策东风劲吹,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创新消费场景,促进文旅发展”,到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调研中强调“打造特色新场景、新业态”。城市水土肥沃,长沙既是新晋旅游“全球100目的地”,也是公认的“活力之城”,年轻人群聚集、文娱基因深厚、敢闯敢试的城市性格,与小剧场的气质天然契合。
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期间,长沙接待游客中40岁以下群体占比近半,而这正是小剧场最核心的受众。如果未来三到五年能持续推进100个演艺新空间建设,配套有效的内容孵化和市场培育机制,小剧场极有可能成为长沙继美食、旅游之后的又一张千亿级产业名片。
前景光明,但挑战亦须警惕。首要者,严守内容生命线。绝不因追逐短期流量而低俗媚俗,始终坚持正确导向,用有温度、有思考的作品赢得观众认可。其次,走出差异化路线。依托湖湘文化底蕴,有的剧场可深耕历史题材,有的可聚焦都市青年生活,还有的可尝试跨界融合,避免“千场一面”陷入内卷。而对于剧本短缺、人才不足等共性难题,可以借助长沙丰富的高校资源,推动校企合作建立创作孵化基地与人才实训工场,为行业注入稳定鲜活的专业力量。
支持小剧场发展,须有大手笔。政策端,不妨对利用老旧建筑改造剧场的项目提供审批便利与补贴,鼓励存量空间活化利用;同时将优质演艺内容纳入城市旅游推广体系,实现“文化+旅游+商业”联动赋能。资金端,可设立小剧场发展基金,重点扶持原创项目与本土团队,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运营。平台端,则可借鉴“脱口秀大会”模式,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演艺赛事,助推好作品破圈传播;同时鼓励剧场借助短视频、直播等线上渠道扩大影响力,构建“线下演出+线上传播”双轮驱动。
小剧场的崛起,不仅是文化现象,更是城市软实力的升级。而能够让人为一场戏奔赴、为一个故事停留的城市,必定是充满活力、魅力和希望的城市。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