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之外,更有书香
袁湖西
国家统计局长沙调查队最新调查显示:近九成长沙市民有每日阅读习惯。当城市进入夜晚模式,阅读迎来高峰。72.5%的市民选择在17时至22时进行阅读,22时后仍有22.5%的“挑灯夜读者”。时间高度集中也暴露空间短板:高达90%的阅读行为囿于家庭空间。(8月19日 长沙晚报)
从数据能清楚地看出,夜间是长沙市民阅读的“黄金时段”,而城市夜间公共阅读空间明显不足,补上这块短板很有必要。这既可以提高市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又能提升城市文化底色。笔者认为可从三个方面着力。
延长现有场馆开放时间,让公共阅读不打烊。公共图书馆、社区书屋可先试点24小时书房,自助借还、智能门禁,让加班族、学生、夜班打工人都能在回家路上拥有一盏书香弥漫的“长明灯”。同时,设立财政补贴,对延长开放时间的场馆给予适当补偿,让公共阅读场馆成为城市的深夜书房。
增设微型阅读空间,让市民随处读。酒店大堂、公园休憩区、地铁站点等候区、医院候诊厅等,只需三到十个平方米、一张长桌、一台扫码书柜,就能成为“口袋图书馆”,让市民在散步、通勤、消费的间隙随时能接触书籍,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织密夜间阅读空间网络,让市民“出门见书、随手可读”。这些“口袋图书馆”可以统一标识、统一维护、统一借还系统,统筹管控不仅省时省力,也更规范合理。
激活社会资源参与,让阅读空间多元化。单一的政府供给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夜间阅读需求,需撬动社会力量的参与。政府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开放内部阅览室供公众使用;支持社区居民将家中闲置书籍捐赠至共享藏书楼获取积分,积分可以延长借读时限;在小区活动室设立夜间开放的邻里书屋;引导文化企业打造集阅读、社交于一体的夜间文化地标。通过政府搭建平台、社会力量唱戏的模式,让夜间阅读空间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
一座城市的夜晚不仅有美食飘香、霓虹闪烁,更有书香弥漫、思想碰撞,这样的城市才真正称得上具有人文温度。期待长沙的夜空下,有更多公共阅读空间亮起温暖的灯光,让城市的精神生活更加丰盈,让“书香长沙”的名片更加闪亮。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优稿优酬。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