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手友好,城市更好|麓山快评
付臣欢
门岗直接“认人”放行,专属停车位触手可及,清晰的楼栋指引一目了然——目前,长沙已推动第一批40余个“骑手友好小区”试点,旨在解决骑手群体日常工作中面临的“进门登记耗时长、临时停靠无去处、中途补给没着落”等痛点。这些看似细微的举措,搭建起一座温暖的桥梁:城市善待骑手,骑手也用自己的方式回馈城市。
对于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外卖骑手而言,时间就是收入。过去,进门登记、停车不便、找楼费时,几分钟的耽搁可能就意味着订单超时、收入受损。如今,“骑手友好小区”的建设,切实解决了骑手送餐过程中的这些痛点。更不用说,那些配备了饮用水、充电插座和应急药品等的“暖心休憩角”,让奔波的身影有了停靠的港湾。
这份温暖并非单向流动。骑手们熟悉每条小巷、每栋楼房,这份职业特长使其能成为社区的“移动探头”——走街串巷过程中发现安全隐患“随手拍”及时上报,就近骑手快速响应居民紧急需求……在长沙,越来越多的骑手开始担任社区志愿者、兼职网格员,将这份善意转化为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
这种良性互动,更在重塑城市治理的生态。一方面,骑手们感受到城市给予的尊重与关怀,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归属感,愿意为长沙这个“第二故乡”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社区也因此多了一双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多了一股股随时可以动员的力量。从“被服务者”到“服务者”,从“旁观者”到“参与者”,骑手身份的转变,不正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生动写照吗?
城市的善意,每个具体的人最有感受。特别是一座城市愿意为普通劳动者调整步伐,这种体贴最终会化作整个城市的亲和力。幸福之城长沙,就是如此。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