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南虎啸星城”看长沙发展生态| 热点面对面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付臣欢

汤建军

  专家名片

  汤建军,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事求是思想发展史”首席专家,湖南省社科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院长(副主任),湖南省社科联兼职副主席。

黄卓

  专家名片

  黄卓,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BiMBA商学院院长,长沙市“社科智库”专家。

  代表广东制造业核心力量的“华南五虎”(比亚迪、惠科、华为、格力、广汽),纷纷将战略布局的目光投向湖南,在长沙投资兴业。这是偶然的市场选择还是必然的产业发展趋势?对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战略目标提供了哪些支撑?未来,如何更好涵养“五虎”到“群虎”的发展生态?

  长沙晚报理论版《热点面对面》栏目近日约请两位专家,就上述话题进行了访谈。

  “华南虎啸星城”并非偶然

  记者:您如何看待比亚迪、惠科、华为、格力、广汽五大企业齐聚长沙这一现象?这是偶然的市场选择还是必然的产业发展趋势?

  汤建军:这绝非偶然,而是长沙产业生态与区域竞争力提升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当前产业转移中的“集群化”“生态化”新趋势。企业选址不再仅仅看重成本和政策,更看重区域的产业链完整性、创新资源集聚度和营商环境。长沙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既巩固了工程机械等传统优势,又提前布局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赛道,形成“传统不守旧、新兴加速跑”的发展格局,因此成为龙头企业落地的热门选择。

  黄卓:我同意建军院长的观点,这是“非偶然”的市场选择。长沙多年深耕先进制造业的厚积薄发,与“华南五虎”企业的战略布局形成同频共振。拿比亚迪来说,已经落子长沙16年,布局六大基地,已形成从整车、电池到电子的关键产业链环节。这种“引进一个、带动一片”的生态效应,本质是长沙“强链补链”战略与企业扩张需求的精准对接。

  记者:这一现象反映了哪些深层次的产业转移规律和区域经济发展新动向?

  黄卓:当前,国内产业区域转移范式已从“成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跃升,企业布局更看重创新要素浓度、产业链协同效率与区域经济活力。长沙不仅拥有一批重点高校,而且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卓有成效。同时,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速建设,进一步放大了长沙的“枢纽价值”。这种“创新资源可及、技术转化高效”的特质,正是企业从“找成本洼地”转向“寻创新高地”的核心动因。

  “华南五虎”对长沙有哪些影响?

  记者: “华南五虎”企业集聚长沙,对本地产业链升级和创新生态建设产生了哪些实质性影响?

  汤建军: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首先,它们带动配套企业集群发展,提升整体产业链的规模和水平。其次,龙头企业往往具备技术外溢效应,直接推动长沙在相关专利和技术成果上跻身全国前列。再者,这类企业吸引高端人才流入,进一步激活本地创新氛围,为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积蓄力量。目前,长沙在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方面也成效显著。这种“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集群化”的格局,让长沙的产业体系既有“压舱石”,又有“新引擎”。

  黄卓:是的。另外,龙头企业通过建设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产学研基地等载体,构建起多层次、开放式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了科技成果在本地的高效转化与产业化应用。

  记者:这对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战略目标提供了哪些支撑?

  黄卓: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目标,本质上是要完成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比亚迪、华为等在长沙集聚,通过推动这些龙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深化产学研用融合,能够实现从理论突破、技术研发到工程化、产业化的高效贯通,提升长沙在全球科技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中的地位,这与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中“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政策导向一致。

  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目标,则要求长沙制造业从低端嵌入向高端主导转变。比亚迪、华为等龙头企业作为产业链的 “链主”,能够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提升本地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长沙相关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增强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

  涵养“五虎”到“群虎”的发展生态

  记者:在您看来,长沙吸引龙头企业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汤建军:我觉得长沙吸引龙头企业至少有四大优势。

  一是人才资源。长沙拥有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学科齐全、科教资源丰富。这对于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都是重要的科技与人才支撑优势。

  二是区位交通。长沙依托高铁、机场、港口等形成立体交通网络,已经成为对接国家“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支点。这就为企业供应链布局和市场辐射提供坚实基础,是其更好融入全球产业链不可替代的交通区位优势。

  三是营商环境。长沙持续推动政务服务改革,项目落地周期缩短、成本降低,实实在在提升了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

  四是产业配套。通过“链长制”推动补链强链,提升本地配套率。如今已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机、从研发到市场的多条完整产业链,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响应速度提供支撑,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

  黄卓:我再补充两点。一是长沙构建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城市魅力为基石”的人才磁场。特别是长沙凭借宜居的房价、活力的文化生活和精准务实的青年人才政策,塑造了“年轻人友好城市”的城市品牌。

  二是长沙不仅提供产业的“零部件配套”,更提供“创新能力配套”和“风险抵御配套”。 比如在前驱体材料环节本地配套率达100%,正极材料生产装备本地配套率超过80%,极大地增强了产业链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这种高度集聚和专业化的配套网络,产生了强大的“知识溢出效应”和“创新乘数效应”。

  记者:两位之前提到了“链主”“链长制”。那么“链”是如何使得各产业板块相互支撑,进而带来良好产业生态的?

  汤建军:长沙目前已经构建起以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等为支柱的产业集群体系。这种产业生态既包括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涵盖新兴产业的集群发展。各大板块之间就是通过“链主”企业带动、配套企业跟进,通过协同效应,形成了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一是通过“链主+配套”模式,既完善了产业链,又提升了整体竞争力。比如广汽在长沙落户形成了部分车型能100%就近配套。二是“链主+科研”模式,有效推动了技术创新。比如华为鸿蒙生态(长沙)创新中心。长沙将招商模式从“引进项目”升级为“构建生态”,实际上长沙招商已经是高质量服务招商,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急需的核心支撑。

  黄卓:我另外谈一个角度,就是产业生态的构建有赖于四条链路形成闭环赋能。一是供应链就近化,如整车与终端对显示、模组、电子与电池的即时需求推动上中游企业在地化;二是场景驱动技术落地,如马栏山等内容场景为AI与云计算提供真实工业/消费级试验场,反向促使研发加速产业化;三是产学研—中试—产业化通道化,如高校科研通过揭榜挂帅、产业研究院等机制制度化嵌入企业创新链;四是政策与园区“保姆式”服务,把项目从签约快速推进到试产与规模化。四者交织,使得长沙的产业不是靠单一“大项目”撑起,而是靠广泛而深入的协同效应稳固发展。

  记者:从“华南虎”到“群虎”,您认为长沙接下来可以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汤建军:我觉得未来星城招商可在三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强化高端人才引育。长沙虽然人才总量不少,但仍缺乏顶尖科研与产业团队。建议借鉴“合肥模式”,设立“产业教授”、专家工作室等,推动企业与高校共建实验室,对引进的顶尖团队给予综合支持,形成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支持,做大做实做强成就人才事业的产业平台。

  二是加大创投基金建设。与深圳、苏州等城市相比,长沙在风险投资、产业基金规模上仍有差距。可进一步设立政府引导基金,为早期科技项目提供风险补偿,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投入。特别是设立政府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人工智能、新能源、创新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是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既要推进硬件设施建设,也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数据跨境流动机制等软环境。比如在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试点“数据出入境白名单”,吸引国际研发机构落户。同时要完善技术交易市场,建设中部地区技术转移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作者:付臣欢】 【编辑:刘可馨】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