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纪重聚话变迁,宁乡一农村学校邀古稀校友回校感受沧桑巨变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8日讯(全媒体记者 贺文兵 通讯员 段施诺)11月8日,宁乡市第十一高级中学高十三班校友阔别母校50年后,应学校之邀回到母校看变化。30多名年逾古稀的校友跨越山海重返母校,在白发与笑颜的交织中重温同窗岁月,在校园的沧桑巨变中感受农村教育的蓬勃发展。

上午9时许,校友们陆续抵达校园,一双双紧握的双手传递着不变的同窗情谊。在学生志愿者的引导下,老校友们漫步校园,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感慨万千。大家一路走一路看,昔日简陋的平房教室已被崭新的电梯教学楼取代,尘土飞扬的操场变身红绿相间的标准化田径场。总投资5000万元建设的学校科创楼、综合楼、学生宿舍、体育馆、学生食堂和校园文化广场等建筑,有的主体已完工,有的正在建设之中。“当年我们挤在砖木结构的教室里听课,冬天漏风、夏天闷热,没想到现在的学弟学妹能拥有带电梯的教学楼!”校友陶爱兰抚摸着教室的防尘黑板,眼中满是欣慰。

“作为农村高中,宁乡十一中始终坚守教育初心,近年来实现跨越式发展。”校友座谈会上,校长袁友良介绍,学校目前有在校学生1200多人,教师110多名。近年来,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屡获突破,连续5年斩获宁乡科技创新“市长奖”,获批20余项国家专利;高考质量连续8年稳居宁乡全市农村高中榜首。当听闻母校从“粉笔灰飞扬”的农村中学,成长为兼具内涵与实力的现代化学校时,校友们纷纷为母校点赞。

自由发言环节,老同学们纷纷忆往昔、谈今朝:“当年我们带着窝窝头上学,如今学校有了宽敞的食堂;当年靠煤油灯复习,现在教室全是智能设备。”“母校的变化,就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缩影,更是国家重教的见证,也是乡村教育发展的生动注脚。”特意从深圳和长沙赶回母校的熊新华和刘国强对学校的巨变感叹不已。

“50年前我们在宁乡十一中这片土地上求学,如今故乡关山成了文旅胜地,母校成了教育标杆。母校的蜕变,彰显了农村教育的坚守与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教育力量。”专门从贵州赶回母校的高十三班班长熊正文激动地说,这次重回母校,是跨越半世纪的重逢,不仅重温了同窗深情,更让老校友们亲眼看到了母校从简陋到优质的华丽转身,这既是十一中人的骄傲,更是宁乡乡村教育的骄傲。”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