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最长细胞”的逆袭 夏布非遗上演现代突围战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19日讯(全媒体记者 郑湘平 通讯员 罗亚卿)18日,“星城时序 非遗万象”长沙非遗田野行采访传习活动举行,包括媒体记者、市民等在内的20余人前往浏阳,采访了多位与浏阳夏布相关的人士,试图揭开这一千年技艺的神秘面纱,探寻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新生。

18日,“星城时序 非遗万象”长沙非遗田野行采访传习活动走进浏阳。均为 长沙非遗馆 供图

  一行人了解浏阳夏布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和制作工艺,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通过参与夏布制作的实践活动,大家听见了非遗的心跳,而参与者一些似乎是“异想天开”的对话,也让正在工作的“织女”们有了新的体会和挑战。

  一亩苎麻的困境里,藏着十道工序的骄傲

  抵达浏阳市高坪镇太坪村,一行人首先参观了浏阳夏布文化展示中心和苎麻种植田,近距离了解夏布的原料与文化背景。苎麻种植田里,浏阳夏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梁长进详细介绍了浏阳夏布的历史、制作工艺及传承故事,并亲手折下一段麻秆,演示“剥麻”这一工序。

  一边“剥麻”一边介绍的梁长进虽然语调轻松,但看他没有使用刮麻刀而是徒手把麻皮剥下,并顺势去掉表层,理出丝丝缕缕的苎麻纤维,就可以看出眼前这位年近七旬的老者对眼前的这片苎麻地又多么爱惜。虽然麻的历史比布、比丝绸都要久远,但麻布早已不是人们制作衣物的主要原料了。

  “现在几乎没有人再种植(苎麻)了,种一亩苎麻,请人收割(苎麻)送人都没人要”,说起麻布制作的原料,梁长进也是心焦不已。在漂麻亭里,梁长进费力却又一丝不苟地将苎麻结成麻扇,用刷把蘸折米浆来回在麻扇上泼洒。“浏阳夏布就是利用浏阳河水的天然碱性,通常要这样反复三天。越淋越晒越白,赏心悦目。”

浏阳夏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梁长进在他的苎麻地里向来访市民介绍。

  之后,经过绩茨、绕麻团、整经、插筘、插筘、浆纱环节,终于到了大家早就心痒难耐想要坐上织机一试的纺织环节。

  “将浆好的经纱放在织布机上端,用梭子装着一个小麻团从中牵出纬线,人坐在织布机上,手持梭子左右来回。”一路上,同车的市民都已经把这一段文字读得滚瓜烂熟,但看到梁长进的侄女、儿媳的演示之后,才知道自己“摊上大事了”。只看眼前的“织女”把梭子每穿过一次经纱都要用筘架撞紧一下,脚踏踏板,腰板挺直,没点真功夫的话,压根做不出来。坐上织机体验的市民也忙碌起来,“吱吱哑哑”响声一片,手动脚踏,麻线成布。“织布人的手艺基本是家传”,梁长进向记者介绍,“其他的程序都有‘传男不传女’的规矩,但织布这一环节却是个例外”。

  织布之后就是晾布,经过这十道工序后,一匹浏阳夏布的制作这才完成。“自己的亲传弟子就是家里面几个人,虽然也有拜师的,但我的亲女儿却没有入门。”虽然这么说,但梁长进却不遗憾,因为他的女儿并没有因此而远离夏布,而是正在钻研各种夏布衍生品,“看,这些背包、衣服,都是我女儿设计的”。梁长进的眼中满是骄傲的神采。

  “地表最长细胞”的逆袭,浏阳夏布从传统织物到文创潮品的突围之路

  体验了织布的真功夫后,一行人终于在午餐时见识了浏阳的“蒸功夫”。嫩滑咸香的腊鱼肉,熏香美味的腊五花,尤其是外焦里的嫩腊火腿格外吸引下筷子的速度,用干豆荚捆好的肥肉,肥而不腻,鲜爽入口,让人回味无穷。

  来到心之夏浏阳夏布文创中心,这里展示了众多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相结合的夏布创意产品,涵盖服饰、包具、家居美学等八大系列400余款。为了演示浏阳夏布“手工绩纱”“天然漂染”等古法制作的神奇,主持人更是跃上杠杆“上梁揭瓦”般展示如何一个人滚动石碾,碾压布匹使之更为柔软。

  麻纤维是公认的“地表最强最长”纤维细胞,夏布则是以苎麻为原料,经剥麻、绩纱、织布、漂染等多种工序手工制作而成,保留制布古法,具有细薄透光、坚韧耐用、防霉防菌等特点。正因为如此,夏布常用于制作夏季衣料、蚊帐,因此得名“夏布”。尽管浏阳夏布以“织工精巧、质地细腻”而闻名,但仍不适合制作成贴身衣物,因此许多到场市民都看上并购买了轻便的背包、布鞋等产品。

心之夏浏阳夏布文创中心负责人向介绍夏布的研发情况。

  心之夏浏阳夏布文创中心负责人鲁松元介绍:“人们不可能一直仅凭情怀买单,很多时候,夏布只能用于制作家纺、包袋以及用在装饰品上。”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的加剧让人们开始重视绿色,随着追求原生态浪潮的兴起,浏阳夏布也在抓住这个时机寻找市场突破。“如何让夏布在保持本身特性,维持美学价值的前提下,在品质上建立高标准、可持续的方法,真正让夏布只需靠本身品质说话,就能获得消费者青睐,是夏布行业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导展结束时,他给参观的市民,也给自己留下了这样一道问题。

  在被各种人造化纤包围的快时尚大行其道的时代,返璞归真的自然材质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夏布延续传统民艺,专注手工织物的再设计,从业者要用当代的设计语言和审美探索,让夏布重新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同样也需要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长沙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张军表示,本次田野行活动创新采用“跨界协作”模式,集结媒体、市民、传承人及非遗保护工作者四方力量。媒体达人通过镜头记录非遗的当代故事,市民化身非遗侦探,在互动中传递守护使命。“长沙非遗田野行”系列活动旨在打破非遗与公众的隔阂,让文化遗产回归生活场景。未来中心还将继续围绕长沙非遗开展更多探索,进一步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作者:郑湘平】 【编辑:周意】
关键词:长沙非遗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