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惠民 以体兴城!长沙市体育局荣膺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紫名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体育总局对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评选表彰。在这个四年评选一次的全国体育系统最高规格的表彰中,长沙市体育局荣膺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成为中部地区体育治理现代化的标杆典范。
长沙市体育局此次获奖并非偶然。
从“突出贡献奖”到“先进集体”的进阶之路
10月31日晚,贺龙体育场星光璀璨,长沙市第十一届运动会开幕式在此拉开帷幕。“新编六段操”的全场共舞里,藏着青年毛泽东在长沙写就《体育之研究》的百年回响。

长沙是一座具有优良体育传统和浓厚体育氛围的城市。
2023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2024年成功入围国家第二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区)创建名单……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的背后,是长沙在打造健康之城、体育名城方面的久久为功。

“十四五”期间,长沙市将体育发展纳入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累计建成439个运动场、203公里健身步道等体育场地设施,新增各类体育场地面积达1369.77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42平方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年均举办全民健身活动超千场,赛事活动数量、规模位居全省第一,带动经常锻炼人口比例攀升至43.9%;连续开展暑期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活动,平均每年受惠人次达20万人次;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36273人,每千人拥有社区体育指导员3.5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总体合格率达95%以上。

在湘江两岸高架桥下,昔日的灰色空间已变身篮球场、羽毛球场等运动新场景,7座桥下空间体育设施改造惠及周边30万居民;“出门就是运动场,楼下就有健身房”,400个智慧社区健身中心,实现扫码即练的便捷服务,该模式获评“全国智能体育典型案例”。

打造竞技体育的“人才硅谷”
金秋十月,长沙竞技体育捷报频传:以明德华兴和明德中学结合为班底的长沙体校队一路过关斩将,夺得2025年全国体校和青少年俱乐部篮球锦标赛总决赛冠军;雅礼中学女篮在2025年全国体育传统学校联赛(高中组)女子组决赛中,蝉联冠军;14岁的长沙妹子胡芊翯在2025年全国青少年游泳U系列比赛总决赛上,斩获两冠一亚、三破全国纪录。

近年来,长沙竞技体育持续跃升。巴黎奥运会上,长沙籍运动员张雅怡、张博恒取得1金2银1铜的好成绩,刘立、史怡捷在巴黎残奥会获得2金;“00后”妹子魏雅欣在今年登顶世界羽联混双项目第一;2024年,三大球全年豪取8项全国冠军;省青赛金牌总数持续领跑三湘……

一个个沉甸甸的冠军,背后是长沙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长期积淀。
深化体教融合改革成效显著。依托12个国家级后备人才基地和青少年U系列赛事平台,在全市布局120家竞技人才基地、209所体育传统校,开展教练员培训3000人次,设立重点教练员工作室10个,年均投入经费近千万元。

长沙市参加省级以上比赛的很多队伍都是从基地校择优选拔队员,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如湖南省地质中学和明德中学均为“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多次为长沙市、湖南省争得国家级荣誉。“湘超”赛场学生射手火力全开,长沙队有16名雅礼中学球员,其中8人是在校学生;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向11支球队输送了31名球员。

优化体育产业的“长沙引擎”
如何发挥从“赛事流量”到“产业增量”的引擎效应?
“让长沙成为体育赛事集中的城市”迈出坚实步伐。2024年,长沙承办了乒超联赛、“比利·简·金杯”国际女子网球团体赛、长沙国际足球邀请赛、中国网球巡回赛、《永劫无间》世界冠军赛等国际国内顶级赛事;2025年,中国—非洲国际象棋友谊交流赛、WTA125国际女子网球巡回赛、斯诺克大师挑战赛等超200项比赛将长沙体育赛事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

赛事经济成产业新引擎。“双金”(世界田联金标赛事、中国田协金牌赛事)赛事长沙马拉松构建“跑马经济圈”,带动外地参赛者人均消费4208元,综合经济影响近8亿元;乒超联赛,奥运名将引爆星城乒乓热潮,累计吸引7万余人现场观赛;比利・简・金杯、网易永劫无间世界冠军赛、斯诺克大师挑战赛等赛事,直接创收超20亿元;一场“湘超”揭幕战,带动消费4.4亿元,数据亮眼。

赛事之外,长沙积极培育“体育+”新业态,建成黑糜峰等户外基地和乐运魔方等综合体,“约战星城”足球旅行季入选“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的创新实践”;培育“互联网+公益健身”智慧社区健身中心项目等11个国家级、省级产业示范项目。

以全运会为契机激发新活力
体育因城市而兴,城市因体育而盛。
今年,湖南省获得2029年第十六届全运会的承办资格。借力全运会此历史性机遇,长沙将加快奥体新城片区体育场馆规划建设,驱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实现全方位、深层次、高质量发展。

聚焦“惠民利民”,继续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精心举办更加丰富的赛事活动,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聚集“体教融合”,不断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推行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市队校办”模式,大力支持“三大球”项目发展,保持体操、羽毛球、花样游泳等优势项目高水平发展,力争攀岩、射击、自行车等潜在优势项目取得突破;聚焦“以赛兴城”,积极主办、申办国际国内品牌赛事落地长沙,支持职业足球、职业篮球发展,使长沙成为“赛事集中城市”,形成“消费撬动—企业带动—产业拉动”的多层次赛事经济发展体系,培育更多新的消费场景和消费增长点;聚焦“文化创新”,加强体育文化的全媒体传播,形成全市上下“热爱体育、支持体育、参加体育”的良好氛围,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