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辅助批量场景测试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 说商道市
曹开阳
近日,某专业汽车平台举办的一场智能驾驶辅助技术批量场景测试“炸”了圈。据报道,这次批量测试针对包括特斯拉、赛力斯、小米等一众炙手可热的新能源汽车品牌,36款热门车型被集中在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进行测试。但测试结果却极不理想,其中没有一款被测试车型全部通过了测试,成绩最好的车型也有一项测试没能通过,而其他更多车型的成绩则是多数测试都未能达标。
对此,有行业人士和车迷表示抗议,认为这项测试中科目设置得不科学的有之,认为个别成绩较好的品牌背后做了工作的也有之。甚至还有观点认为,这一测试可能会毁了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汽车产业?
那么,我们又究竟该如何看待呢?
笔者认为,首先,将这家专业汽车平台举办的智能驾驶辅助场景测试,扣上可能会毁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大“帽子”实属不必。众所周知的是,即便这家专业汽车平台不举办这次测试,作为负责任的车企,也应该而且很有可能自己也早已进行过类似的测试。否则,智能驾驶辅助的技术积累从何而来,又如何逐步地改进?从积极的一面来看,这次测试恰恰是站在公开、公平、公正的角度,以场景测试的方式为智驾辅助技术“挑刺”,从而促进这一领域的发展。
其次,对于认为科目设置不科学的观点,笔者也不敢苟同。测试中被认为最严苛的场景是,被测试车辆在高速公路上飞驰,其左边有伴行车辆,右边也不能闪避,但在前车突然变线后才可以看到前方临停有事故车辆模型。这种情况下,被测试车辆只能紧急刹车,结果大多都未能刹停而与事故车辆模型发生了碰撞。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在高速公路上虽并非频繁可见,但相信不少车主都曾经遇到。客观地说,这确实是一个比较严苛的测试项目,但它也意味着,一旦通过测试就意味着被测试车辆在类似场景可能具备了“救命”的能力;反之,可能的结局就是车毁人亡。所以,谁能说这样的测试不应该?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2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安部就“十四五”规划安全保障工作情况进行了通报并特别强调,当前国内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所配备的智能驾驶系统均未达到“自动驾驶”标准,仍属于辅助驾驶范畴。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局长王强表示,“智驾”系统不具备“自动驾驶”功能,驾驶人才是最终的责任主体。驾驶人在驾驶车辆时“脱手脱眼”存在严重的交通安全风险,针对此类行为,公安机关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管理,督促车企落实主体责任。笔者认为,相关管理部门之所以有上述态度严肃的表态,正是因为在智能驾驶辅助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出现了车企过度宣传相关功能的不当言论,而同时有为数不少的驾驶人也存在过度依赖智能驾驶辅助技术的心态,其间无疑潜藏着巨大的事故隐患。
最后,笔者认为,对于这次“炸圈”的场景测试,作为智能驾驶辅助技术的主导者,广大车企应该摆正心态,仔细复盘测试过程,认真总结经验不足,而非纠结于测试的背后是否有“猫腻”。只有这样,未来,在相关技术已足够成熟,在配套设施已足够完备的基础上,我们才有条件和自信去尝试真正的“自动驾驶”。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