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斌,你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黎铁桥

近日,长沙晚报全媒体群众工作平台收到这样一条网友留言:

网友“〇七三六”:我是一名“六五后”,老家在常德,来长沙求学、工作已30多年。我记得上小学三四年级时,在湖南省小学试用课本《语文》上学过一篇课文,讲的是1974年7月长沙县五美公社美新小学四年级学生周海斌因救一个落水少年而牺牲,当时就对这位舍己救人的小英雄充满了敬意。至今我还记得,这篇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海斌虽然牺牲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但最近我在网上搜索周海斌的相关网页时,竟然找不到任何与他有关的新闻报道和信息。是不是现在的社会已经把他遗忘了?希望记者能去周海斌的家乡采访一下。

之后,长沙晚报全媒体群众工作平台发布了对网友“〇七三六”留言的回复:

晚报帮帮团:网友你好!感谢你在长沙晚报全媒体群众工作平台留言。就你反映的问题,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近日前往长沙县江背镇特立村,对51年前舍己救人的小英雄周海斌的家人、老师和小伙伴做了采访……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火红的童年——模范红小兵周海斌的故事》(1978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记忆中的周海斌——“他是毫不犹豫地下水救人”

8月5日,记者来到周海斌的家乡长沙县江背镇特立村。陪同采访的江背镇政府干部小宋向记者介绍,这里原属于长沙县五美乡,之前叫五美公社,现在已经并入了江背镇。江背镇五美是一片英雄辈出的红色土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就是五美人,毛主席曾称赞徐老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据了解,周海斌一家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居住生活的长沙县五美公社美新大队,近些年经过多次行政区划调整、撤乡并村等,其名称现已变更为长沙县江背镇特立村。周海斌是1963年农历正月初二出生,有个比他大3岁的姐姐叫周检珍,她如今成了周海斌唯一的家人。采访中,周检珍说,父母本来生了8个子女,但只有老七周检珍、老八周海斌两个孩子活了下来,其他的都因病夭折了。“我父亲周照钦在周海斌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因病去世了,母亲邓喜华在2016年去世。周海斌救人的事发生在51年前,他牺牲时还只有11岁。”

为了更真切地了解周海斌救人牺牲的经过,记者约上周检珍和周海斌在美新小学(位于草塘墈)的同学熊其林、郭金刚等,一同来到当年的事发地王冲坡塘一带寻访。“这条塘堤是我们当年上学的一条必经路。”站在塘堤上,周检珍回忆说,那天是1974年7月4日,早上上学时她比周海斌先出门,周海斌是跟同班的李建华、熊其林、郭金刚一起结伴去上学的,这4人中周海斌稍大一点,都不会游泳。路过王冲坡塘时,由于刚下过雨,塘堤湿滑,一不留神,李建华掉进水塘里去了。生死关头,周海斌奋不顾身跳进水塘,用尽全力将李建华从水塘深处推到了岸边。李建华因此得救了,周海斌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那天我到了学校后不久,突然有个同学跑过来对我说:‘你弟弟淹死了!’刚开始我还不相信,后来老师也来告诉我了。我就趴在教室的课桌上大哭了起来。”周检珍说,这一天发生的事,会永远留存在她的记忆中。

熊其林、郭金刚目睹了周海斌下水救人的一幕。他俩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李建华突然掉进了水塘里,走在稍后一点的周海斌见状立即飞奔上前,来不及说一句话,就毫不犹豫地跳下水塘救人。“当时路上看不到一个大人。”说起当年那惊心动魄的一刻,熊其林仍然记忆犹新。郭金刚接过他的话头说,他俩当时被吓得大叫,赶紧往1公里外的学校方向放肆跑,打算去喊老师来。

今年75岁的孙伟权当时是美新小学的教师。他回忆说,当时学校接到学生的报告后,立即组织人员赶往出事地点,得知周海斌把李建华从水塘的深水区推到靠近塘堤的浅水区后,因力气用尽,不幸沉入塘底,溺水身亡,全校师生十分悲痛。获救后的李建华最先被美新大队观音塘生产队的一个社员发现,于是这个社员站在塘堤上就一把将他捞出了水面。

8月5日,周检珍在当年周海斌因勇救落水小学生而牺牲的事发地,介绍当时的情景。

牺牲后的周海斌——“他连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来”

周检珍介绍,周海斌牺牲后的第二天,上级有关部门在美新大队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参加追悼会的有1000多人,包括五美公社各中小学校与周边公社学校的老师、学生等。不久,中共长沙县五美人民公社党委给予周海斌表彰;共青团湖南省委作出了《关于在青少年中开展向模范红小兵周海斌学习的决定》,号召全省青少年和中小学生在进一步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的同时,开展学习周海斌的活动。中共长沙市委1974年9月10日发出了《关于开展向模范红小兵周海斌学习的通知》。小英雄周海斌自此英名远扬。

据了解,周海斌牺牲后,五美公社和长沙县、长沙市均组织开展了向周海斌学习的系列活动。五美公社举办周海斌事迹展览时,派了干部来到周海斌的家中,把周海斌曾经使用过的学习和劳动用具包括书包、课本、锄头等,都收上去了。“周海斌的这些物品,我后来还在长沙市青少年宫举办的展览中看到过,但后来就再也不晓得放到哪里去了。”周检珍说。她对此感到有些遗憾。

今年65岁的孙建宏是周海斌的小伙伴,两人经常在一起玩耍、劳动。周海斌勇救落水小学生牺牲,对孙建宏的影响很大,“50多年过去了,还经常想起小时候的这个好伙伴。”他说,那时候家里太穷,没钱去照相馆照相,周海斌连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来。熊其林、郭金刚回忆,他俩跟周海斌在同一个班上学,但学校也就没有留下周海斌的合影照片,太可惜了!

长沙县特立村村民熊其林(左)、郭金刚当年是周海斌救人牺牲事件的目击者。

不会被遗忘的周海斌——“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采访的当天,记者走进江背镇特立村党群服务中心,看到大厅中间的墙体上镌刻着一行毛体大字“革命第一 工作第一 他人第一”。这是毛泽东1937年1月在祝贺徐特立60岁生日的信中称赞他的话语。新时代要如何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站在“三个第一”的红色大字下,记者和孙伟权聊起了周海斌。

孙伟权说:“周海斌是在五美这片红色土地上成长的一位小英雄,我是看着他长大、看着他成长的,他确实是一个勤奋学习、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在他心中是‘学习第一、劳动第一、他人第一’。”在江背镇多所学校从教并担任校长的孙伟权,主动担任了周海斌舍己救人先进事迹的宣讲员。除了在他工作的学校义务作宣讲外,他还应邀到㮾梨、干杉等地去宣讲周海斌的事迹。“这么多年了,自己心里一直忘不了周海斌这孩子。”

受周海斌的影响,孙建宏对英雄人物充满崇敬,19岁时决定去当兵。他在部队服役6年,被评为“优秀士兵”,还在部队入党。退役回乡后,孙建宏担任过村党支部委员、民兵营长、治调主任等职务,为村民服务22年,一直任劳任怨。他说:“周海斌是为了挽救他人生命才牺牲的,他是个英雄,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熊其林、郭金刚成年后都在本村种田,农闲时打点零工赚钱养家,邻里有事就搭把手。“谁家有事,他俩都肯帮忙,都是热心人!”周检珍笑着表扬他俩。

被周海斌舍命救上来的李建华,凭着自己的努力走出了小山村,后来还在长沙市某区的一个单位担任过领导职务。周海斌的母亲在世时,李建华认她做“干妈”,每年过年都会上门来探望,有时还带着爱人、孩子一起来陪陪老人。村上、组上修路架桥或者整修山塘,他去帮忙跑上级部门争取部分建设资金,热心为家乡发展尽力。但他不愿意出面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记者打通他的电话说明采访意图后,他直接拒绝了。

特立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彭文君向记者介绍,江背镇涌现出“延安五老”之一的徐特立、中共“红色管家”熊瑾玎,以及著名作家、记者柯蓝等人物,还有不会被遗忘的舍己救人小英雄周海斌。他介绍,周海斌牺牲后就葬在本村的尖夹岭,大约10年前,县里把他的墓迁葬到了金井镇的长沙县烈士陵园。“周海斌舍己救人的举动,体现的是一种宝贵的奉献精神,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徐特立‘三个第一’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到今天仍值得全社会肯定与学习、弘扬。”彭文君表示,周海斌是特立村的骄傲,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相信我们这个社会终究是不会忘记周海斌的!

长沙县江背镇特立村境内的一处“红军烈士墓”。图为镇村干部在祭奠、缅怀红军烈士。 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黎铁桥摄

【作者:黎铁桥】 【编辑:肖彪】
关键词:周海斌 救人 烈士 江背镇 特立村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