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机场配套“中枢”多栋建筑封顶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10日讯(全媒体记者 王珂 通讯员 周琴 刘彬)秋意渐浓,正是重点工程建设的黄金时节。近日,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综合业务用房及职工生活服务中心工程项目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工人们有条不紊地作业。“近期,我们项目综合业务用房地块最后一栋建筑顺利完成封顶,标志着工程建设迈入全新阶段。”项目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已有13栋建筑完成封顶。
该项目毗邻长沙黄花国际机场T3航站楼,总建筑面积超10万平方米,由湖南建投建工集团承建。作为长沙机场的配套“中枢”,该项目集综合业务用房、职工生活服务中心、急救中心等功能于一体,是助力机场高效运行的重要支撑。
数字化赋能,首个成控管理平台试点
值得关注的是,该项目是湖南建投集团成控数字化管理平台的首个试点项目。“以前物资从采购到结算均需跨部门层层审批,手续繁杂耗时长;现在全流程线上流转,效率大幅提升。”该项目商务策划专员介绍。
该平台于2023年底启动建设,2024年10月率先在湖南建工集团试点。其以数字化手段重塑传统工程成本管理模式,成为湖南建投集团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标志性成果,为项目高效生产注入“加速度”。
它能实现从项目成本预测、招采、合同签订到物资出入库、业财一体化、结算支付的全流程线上协同管理;横向集成集团市场营销与财务系统,纵向打通各级子公司及多元业态项目场景。通过数据融合共享,可自动完成成本数据汇总分析,实时生成风险预警,为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并与企业微信打通,实现7×24小时移动云办公,保障资源调度“零延误”。
项目执行层面,系统可实时分解最小成本单元,助力精准掌控微观成本;决策层则可通过数据驾驶舱,即时掌握项目、子公司与集团三级成本动态,推动管理模式从“人管”向“智能管控”升级,打破“数据孤岛”。
机器人+BIM打造智慧工地
走进项目现场的智能建造展示区,多款“打工”机器人格外吸睛:混凝土地面整平机器人提升施工平整度,智能洒扫机器人穿梭保洁,实测实量机器人保障数据精准。
“这些隔墙板每块重近400斤、高4米,全部由ALC轻质隔墙板搬运安装机器人精准吊运安装。”项目经理杜海介绍。
BIM技术贯穿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全周期。通过BIM算法优化施工方案,利用三维模型提前规避图纸碰撞问题,优化水电管线布局。
项目还依托BIM创新打造“虚拟样板”,依据施工规范构建关键工序与节点做法的模型,作为实体施工参照,让“看不见的精准”转化为“摸得着的品质”。
此外,项目装配式应用比例超51%,设置预制叠合板、结构空腔柱、实心柱等构件样板,从源头防范质量通病。
精细化管理,夯实质量基石
面对20多个单体楼栋、多地块同步施工、多专业交叉作业等复杂情况,项目采用“分区分段、动态管控”创新策略,实现网格化管理,破解“点多面广”的管理难题。
“我们将各个节点及工作面细化成图、挂图作战,科学调配各项资源,实现工序零断点、资源零冗余。”杜海说。
质量管控方面,项目严格执行“首件制+可视化交底”,针对支模架、砌体等关键工序设置28个实体样板区;并打造质量通病展示区,1:1实体还原常见质量问题,让标准一目了然,帮助施工人员规避风险、提升实操水平。
9月中旬,该项目被选为长沙市2025年建筑工程“质量月”观摩点之一,其标准化建设实践获得行业主管部门与专家的高度认可。
“下一步,团队将继续严格贯彻标准化建设要求,在保质量、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推进工程建设,致力打造‘平安、绿色、智慧、人文’的标志性工程,为长沙机场改扩建和湖南“交通强省”建设贡献力量。”项目党支部副书记周琴表示。
目前,这座占地超10万平方米的“职工大院”正从“蓝图”加速迈向“实景”,预计2026年年中完工。建成后,该项目将满足机场上千名职工的住宿、餐饮及文娱需求,同步提升机场安保响应、医疗急救及电力保障能力,成为机场高效运行的“超级引擎”和职工的“温暖港湾”。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