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日聚焦“人民城市 智绘未来” 长沙分享装配式智能建造创新实践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28日讯(全媒体记者 刘嘉)10月28日,2025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在重庆举行,本届活动以“人民城市 智绘未来”为主题,这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昭示着全球城市发展的共同方向——通过智慧与科技描绘城市新蓝图,聚焦绿色建造、智能建造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让绿色、低碳、宜居成为城市最动人的底色,共同开创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为全球城市转型贡献新思路与新方案。

在“共享创新成果 共建美好新城”建筑绿色低碳技术专题圆桌论坛上,来自政、企、学、研各界的专家共聚一堂,探讨中国城市绿色转型的路径与未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圣海、中国建科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永、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首席总规划师宋晓龙、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经理何晓微等嘉宾,分别从新城新区开发成就、典型案例、全产业链出海、装配式装修等角度发表主旨演讲,为中国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
长沙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跃先围绕“以技术创新为舟 以合作共赢为桨”为主题,分享了长沙在装配式智能建造领域的先进经验与卓越成果,引发与会嘉宾的广泛关注。他以长沙为样本,系统阐释了一座中国内陆城市如何以装配式智能建造为引擎,推动建筑产业绿色化、数字化、国际化发展的创新实践。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为建筑行业指明了绿色低碳发展的方向。”张跃先表示,作为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长沙始终秉持绿色、低碳、节能理念,聚焦“绿色建造、数字建造、智能建造、装配式建造”协同发力,探索出一套推动建筑领域绿色发展的“长沙模式”。
张跃先详细阐述了长沙推动建筑领域绿色发展在工业化、数字化、平台化、国际化的四大核心路径。
工业化驱动,实现建筑生产集约变革
长沙运用“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理念,推动建筑行业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模式向现代化工业化轨道转型。
通过发明并实践“(BIM+M)+EPC”新型建造方式与管理模式,长沙将房屋作为“完整工业化产品”进行全链条统筹,实现设计、生产、施工、运维一体化协同。
此外,长沙创新政策机制,将装配式部品部件生产企业纳入招投标主体,从源头破解“碎片化施工”难题,提升工程质量和效率。
数字化赋能,贯穿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
长沙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深度融入工程全过程,构建了“BIM+装配式”“BIM+智能生产”“BIM+智能施工”“BIM+智慧运维”“BIM+城市运营”的智能建造1.0至5.0应用场景体系,实现“一模到底、有模有样”。
目前,全市已打造34个装配式智能建造示范项目,涵盖黄花机场、暮坪湘江特大桥、国欣云境府、东方红科创中心等标志性工程,形成“所见即所建、所建皆所愿”的行业新生态。
平台化支撑,助推产业协同与普惠转型
面对建筑行业参与主体众多的特点,长沙着力构建通用性、普惠性、市场性的数智技术平台,以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
目前已涌现出一批代表性平台,设计环节的华阳国际“BIM正向设计协同平台”、生产环节的三一筑工“柔性智能生产平台”、施工环节的五矿二十三冶“数字工地管理平台”、采购环节的湖南建投“产业互联网平台”等,这些平台已经成熟,并逐步开放共享,正有力推动整个行业的智能化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国际化引领,集群出海服务“一带一路”
依托“工程机械之都”和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的产业基础,长沙拥有13个国家级装配式产业基地和上千家产业链企业,智能装配式建造年产值已突破1800亿元。
长沙已将产业国际化纳入《“十五五”智能建造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支持企业通过“联合舰队”抱团出海、“借船出海”等模式拓展海外业务。
湖南建投在印尼中标模块化宿舍项目,三一重工在沙特打造超10亿美元保障房工程,远大可建的“活楼”技术落地韩、菲、印尼等多国……这些成果并非偶然,而是工业化、数字化、平台化扎实发展后形成的“国际市场自然延伸”。
张跃先表示,长沙发展装配式智能建造的核心逻辑,在于紧密围绕国内国际产业双循环,服务建筑领域绿色低碳与高质量发展。他诚挚邀请全球同仁莅临长沙考察交流,共同将智能建造的“中国方案”做实、做强,推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此次在世界城市日的舞台上,长沙用实践印证了“人民城市 智绘未来”的主题内涵。绿色低碳、合作共赢,不仅是城市的愿景,更是可触可感的现实。正如张跃先所言:“未来已来。”而长沙,正以技术创新为舟、合作共赢为桨,驶向那片属于智能建造的广阔蓝海。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