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了解血常规检查报告单中的“健康密码”(三)血小板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2月25日讯(通讯员 孙爱莲)来医院就诊或是健康体检,血常规几乎是必查项目,但这一张小小的化验单,却有20几种不同细胞的数值。这项检查到底有什么作用?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各有哪些功能?数值后面的“↑”、“↓”又是代表着什么?长沙市第一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曹永清为大家普及一下血常规里面的小常识。

  血小板----血管壁的“维修工”

  什么是血小板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巨核细胞虽然在骨髓的造血细胞中为数最少,仅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的0.05%,但其产生的血小板却对机体的止血功能极为重要。血管创伤而失血时,其与凝血因子一起,借由结块作用,对血管受伤而出血的部位进行反应,进而形成凝血。

  血小板主要作用有:在破损血管壁处参与血液凝固,形成血栓,起着止血的作用。

  血小板正常参考值:

  (100-300)×109/L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凝血止血功能就会发生障碍,可能出现全身各部位的出血,常见于全身皮肤紫癜、淤青,口腔黏膜出现血泡、牙龈出血不止等情况,常见的血小板减少原因有以下几种:

  血小板生成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瘤、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巨大血管瘤、全身性红斑狼疮、恶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血小板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体外循环等。

  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

  其他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出血、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某些感染(如伤寒、黑热病、麻疹、出血热多尿期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粟粒性结核和败血症)、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坏血病、阻塞性黄疸、过敏性紫癜等。

  用药:药物中毒或过敏。如甲砜霉素有骨髓抑制作用,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抗血小板药噻氯匹定、阿司匹林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应用某些抗肿瘤药、抗生素、细胞毒性药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等。

  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增多则会增加血栓风险,增加原因有:急性感染,失血,溶血,脾切术后等。若血小板大幅升高,多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若有血小板计数的明显异常,包括减少或增加,均要进一步检查原因。

  特别提醒

  1.所有的这些指标单一稍微偏离正常值,都有可能属于正常现象。

  2.如果发现某项指标多次检查偏离正常值较多,可能提示存在某种疾病,需要及时就诊。

  3.血常规是提示血液病的重要指标,但血液病(特别是白血病),一般三大类都会有变化,请找血液专科医生进行咨询处理。

【作者:孙爱莲】 【编辑:杨蔚然】
关键词:血小板 市第一医院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