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个小小的暖箱里,爱与责任都很大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2月28日讯(通讯员 吴泽彬 全媒体记者 徐媛)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有一个特殊的“秘境”。这里,病区内外的白墙上印着青草、蝴蝶与鲜花。病区里面,除了标配的操作间和治疗室之外,还多了配奶间与洗澡区。这里的一切都小小的,这里是新生儿科病房。

  病房就像是7×24小时运转的永动机

  今天,36位“小小病人”正在这里接受治疗与照护。他们彼此之间互不相识、也大不相同。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的在湘雅二医院产科顺利降生,有的转院来自区域医联体相关单位,有的辗转多家医院最终来到这里……他们的病程也各不相同,有的是早产儿,有的患有缺血、缺氧性脑病,有的常见新生儿黄疸、肺炎或腹泻……36人中,有10位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

  在一天里的绝大多数时候,“小小病人”们都安静地躺在舒适的“小小温室”里。暖箱旁整齐配备着监护仪、吸氧装置、负压吸引器、蓝光治疗仪、输液泵等生命体征监测与治疗设备,时刻准备着替他们遮风挡雨。他们小心翼翼的呼吸声常常淹没在照护仪规律的“嘟嘟声”中,只有少数时候、尖锐的哭喊声穿透其中。哭喊的原因又大不相同,饿了、疼了、尿了、拉了、不舒服了……只有他们临时“爸爸妈妈”们能够洞悉这其中的“小小奥秘”。

  “只要他们来到湘雅二医院,我们都会一视同仁、应收尽收。”该院新生儿科党支部书记董青艺已经连续10多天没有休息了。“这些孩子,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宝;我们也是孩子的父母,能切身体会到孩子生病时一家人的担忧与心疼。想象着孩子们康复出院以后的健康成长,力量感就满满的了。”

  “患感染性疾病的宝宝是需要限制进入新生儿病房的,存在严重的院感隐患时,还应当立即停止接收新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新生儿病房总住院医师龚晓云介绍,“但在要求‘应收尽收’的特殊时期,我们一方面采取针对性的隔离措施、设置隔离病房,对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进行病原学检测;另一方面,我们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严格实施预防和控制感染的措施,努力避免院内感染。”

  新生儿病房共有43位经验丰富的“护士妈妈”和9位“医生爸爸妈妈”,24小时轮流照护着小患者们。他们常常连续倒班,处于“连轴转”“紧平衡”的高负荷运转中。他们中,有的病倒了,歇一会儿,再回来;有的正在生病,坚持着,等待轮休;有的康复了,立刻回来,互相扶持。

  “我们每个人都是血肉之躯,但是病房不能停,尤其是在医院宣布进入新冠疫情防控‘紧急状态’之后,病房就像是7×24小时运转的‘永动机’。是我们的护士、医生在驱动着这套永不停转的系统。这是我们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义务和使命。”新生儿科主任贺晓日介绍道。

  喂奶、换尿布、洗澡、按摩也是医护的日常

  每一个宝宝的身后都是一个家庭沉甸甸的爱与期盼。为了保障孩子们的安全,新生儿病房的灭菌级别与防护措施都更为严格。接触患儿皮肤黏膜的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消毒。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必须一日一人一换,污染后及时更换。

  “我们不是他们的亲生父母,事实上却扮演了父母的照护角色。”护士长陈媛介绍到,“新生儿的用药往往需要和奶水一起送服,平均每天每个宝宝都需要吃6到8次奶,换8到10次尿裤。给孩子们喂奶、换尿布、洗澡、按摩……这些工作都是新生儿日常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给宝宝打针不容易,新生儿的血管细小,穿刺难度非常大,尤其是早产儿,他们的手臂只有成人手指般的大小。而且新生儿不会讲话,只能用哭声、呼吸、吮吸力、反应能力和肌张力来表达。这些反应之间的差别都非常细微,所以我们必须密切观察。新生儿疾病往往具有病程变化快的特点,所以我们每隔15至30分钟就需要观察宝宝一次。照顾新生儿,每一个细节都不能落下。现在,每个护士需要照顾的小病人变多了,我们只能投入更多的时间。”护士李双景声音已经有些嘶哑。

  收治新病人、写入院记录、记录病程……来自刚果的留学生阿尔法也是从早忙到晚。从人生地不熟到可以使用中文完成日常工作,他也正在逐渐融入新生儿科抗击“新冠”的团队。

  当下,每一位父母都担心自己的孩子感染新冠,每一位孩子感染了新冠的父母都多少有些惊慌。“我们在尽力根据临床医疗原则把床位留给最需要的患儿。在此,我们也建议各位新生儿父母不要‘未病先医’。如果宝宝出现发热的症状,建议先尝试物理降温,高烧不退或反复,再及时就诊。”在谈到给新手爸爸妈妈们的防疫建议时,贺晓日说:“我们不建议给新生儿佩戴N95口罩,但我们强烈建议新生儿同住人做好自身的防护,尤其要佩戴好N95口罩和注意手部的清洁卫生。”

【作者:徐媛】 【编辑:郑湘平】
关键词:湘雅二医院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