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没精神不想动”,当心已是抑郁状态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2月20日讯(全媒体记者 彭放 通讯员 伍成华)最近,在益阳读初三的女孩小萱(化名)整天打不起精神,总是觉得很累不想动。家长以为是学习压力引起的亚健康状态,直到情况越来越严重才带着孩子就医,儿少心理科医生考虑小萱为抑郁状态。今日,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儿少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陈曦提醒,典型的抑郁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孩子出现这些状态时,家长应引起重视。
“前段时间,我们注意到女儿在家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躺着,不愿意动一下,我们想着初三学习压力大加之天气寒冷,就没有过多干涉她。”小萱妈妈说,后来老师反馈孩子在学校也经常趴在桌上睡觉,上课听不进,下课也不和同学交流,成绩明显下滑。家长耐心询问,小萱只说“不想动,没精神,连学校也不愿意去了”。
于是,家长带着小萱来到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儿少心理科。根据小萱和家长的描述,经过相关检查,医生考虑孩子“没精神、不想动”的情况是抑郁状态。
陈曦介绍,典型的抑郁症状可以用“三低”概括:
情绪低落。自我察觉或是他人可观察到的情绪低沉,觉得痛苦很难熬过去,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存在低落的心境,感受不到开心和快乐。
思维迟缓。自觉反应迟钝,思考问题出现困难,决断能力下降,言语减少,语速变慢,音量降低,严重者应答及交流出现障碍。
意志活动减退(运动减少)。意志活动明显减少,行动迟缓、缺乏积极性,显得特别懒散,严重者可能出现整天卧床不起,生活自理都需要别人来催促,不愿意和周围的人接触交往。
针对抑郁状态的孩子,陈曦给家庭一些建议:
1.适度降低对孩子学业的期待和要求,理解孩子在学习上存在困难,鼓励孩子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学习,例如阅读简单的课内知识或者喜欢的课外书,完成相对简单的作业内容。
2.丰富孩子的生活,鼓励其进行一些感兴趣的活动,例如兴趣爱好、简单家务、乐高、手工、绘画等等,根据孩子的性格和意愿选择。
3.建议孩子保持适度运动。冬季可以增加一些室内运动,如瑜伽、跳舞、运动操、打球、爬楼梯、散步等,根据孩子的身体状态调整,从轻度运动逐渐过度到中等运动强度,从短时间运动逐渐稳定在每次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运动。
4.适度增加亲子沟通的频率,父母多鼓励肯定孩子,开展亲子互动活动,例如聚餐、郊游、爬山等,也可以先发现和探索孩子的兴趣爱好,陪伴孩子做一些他感兴趣的事情。
5.家长要重视孩子的相关症状,及时观察孩子的症状变化,如果影响了生活和学习,建议尽快就医,遵医嘱治疗。早发现早干预,以积极的心态应对。
通过医生的健康宣教,小萱父母对女儿的问题引起了高度重视,根据医生建议调整了生活方式,带着女儿积极参与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中医药调理等一系列干预。小萱的症状正在慢慢好转。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