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镇痛,守护生命终末期的尊严与安宁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24日讯(全媒体记者 傅容容 实习生 邓佳瑶)当病房里彻夜回荡着患者压抑的呻吟,当家属望着被剧痛扭曲的面容却束手无策——在生命最后的陡坡上,科学的疼痛管理,成了托举尊严的最后支柱。
“父亲最后的日子,癌痛像无形的枷锁,看着他蜷缩在床上,连呼吸都成了折磨。我们心疼,却不敢轻易要求加药,怕他成瘾……”在长沙市第三医院安宁疗护病房,李女士回忆时眼泛泪光。这种顾虑在终末期患者家属中普遍存在。对此,病房负责人徐樱解释:“在规范医疗指导下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成瘾风险极低。让亲人无痛、安宁地告别,是医学能给予的终极关怀。”
疼痛评估:从0到10的数字背后
在安宁疗护病房,疼痛管理远非简单给药。医护人员手中的“数字疼痛强度评分量表”是起点。0分代表无痛,10分是难以忍受的剧痛。护士长喻建芳每天穿行于病床间,记录患者选择的数字,更观察他们是否因疼痛辗转难眠、食不下咽或情绪焦躁。
“精准评估无疑是解开疼痛枷锁的第一把至关重要的钥匙。”喻建芳耐心地解释道,“比如,有一位年迈的老人,最初他咬紧牙关,坚称自己‘能够忍受’,然而,当我们使用疼痛量表进行评估时,结果显示竟然高达7分,与此同时,他的手指不由自主地紧紧抓住床单,这一细节暴露了他内心的真实感受。”由此可见,只有通过全面、细致地了解,才能真正撕开患者沉默背后所隐藏的伪装,触及他们真实的疼痛体验。
多维干预:药物与温情的协奏
药物干预严格遵循“按时给药、个体滴定”这一不可动摇的铁律。徐樱解释道,口服缓释制剂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扮演着基石般的角色,它能够确保药物在患者血液中以一种稳定且持续的方式释放,从而有效避免患者因药物浓度波动而遭受疼痛的反复侵袭。
在患者用药后,医护人员需密切监测其呼吸频率和深度、意识状态的清晰程度等关键指标,以确保药物干预的安全性,防止任何潜在的不良反应发生。
药物之外,安宁疗护团队编织着一张温情的网:护士用温热毛巾敷在患者紧绷的肩颈;心理师引导冥想,在脑海中勾勒宁静海滩;志愿者指尖流淌的轻柔按摩;病房萦绕着患者喜爱的古典乐章……“疼痛是身心的双重体验。”徐樱说,当温热触感替代了刺痛,当熟悉的旋律唤回片刻安宁,药物剂量有时反而能降低。
沟通破壁:让沉默的疼痛发声
消除“忍痛是美德”这一根深蒂固的误区,对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长沙市第三医院安宁疗护团队积极倡导并鼓励患者勇敢地、主动地表达自己的疼痛感受,不再将疼痛视为一种必须默默承受的负担。同时,徐樱团队还致力于向患者的家属普及科学、系统的镇痛知识,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应对疼痛问题,从而共同营造一个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的治疗环境。通过这些努力,旨在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让疼痛管理变得更加科学、有效。
“很多患者担心成为负担,选择沉默。我们会明确告知:表达疼痛,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医护的信任。”徐樱常握着患者的手轻语,她会告诉患者:说出您的疼,我们才能一起对抗它。“一套融合科学评估、规范用药、身心照护及充分沟通的疼痛管理方案,其核心价值在于:它虽无法阻挡生命的落幕,却能赋予落幕以从容与尊严。”徐樱补充道。
“看着父亲在药物和音乐中平静睡去,不再被剧痛撕扯,我们紧揪着的心终于能放下一点。”李女士的声音轻缓下来,“最后的日子,他走得安宁。这,是对我们最大的安慰。”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