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坤夜读丨蒸菜飘香(有声)


  曾经在很多城市,看到了“浏阳蒸菜”的醒目招牌。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浏阳人,看到家乡的特产在外地受到欢迎,自豪感油然而生。“浏阳蒸菜”有着怎样的历史?种种疑问一直萦绕于心。

  想不到有那么一天,在大围山下的浏水之源,在中岳古村的鲁氏家庙,会与“浏阳蒸菜”的创始人何先生一起吃蒸菜,聊蒸菜。原来这里就是那浏阳蒸菜的传奇源头!

  大溪河穿中岳村而过,吸纳了两岸的好几条小溪。大约四五百年前,何、鲁、廖诸姓的始祖,从遥远的广东、江西来到了这里,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开基创业,把中岳那一片荒山野岭,开辟成了美好的家园。他们在流离转徙中,始终背负着祖宗的牌位,也带着蒸菜的制作技术。到达中岳村安顿下来之后,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供奉好祖宗,把热气腾腾的蒸菜摆在祖宗牌位前面。那一碗碗蒸菜,传承了一个个家族微薄的希望。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日常三餐,还是合族大祭,都少不了蒸菜的参与。

  太多的时候,蒸菜是劳作归来老屋屋顶上的缕缕炊烟,是饭甑里面的几碗小菜。可能是南瓜茄子,也可能是酸菜豆角;可荤可素,可繁可简;可以是山珍海味,也可以是萝卜豆腐;是温饱的期望,也是家庭的温馨。可以说家家户户都有蒸菜,都有蒸菜高手。

  古人曰:“春秋蒸尝,昭穆无列。”冬至祭祖是整个家族的节日,也是蒸菜的盛宴。鱼塘里捞起了长长的草鱼,猪圈里赶出了肥肥的肉猪,蒸菜高手中的高手上场了。他们杀猪,宰羊,把灶里的柴火烧得旺旺的,把灶上的蒸笼垒得高高的,把食不厌精的文化做到了极致。祠堂里的大门打开了,点燃香烛请出列祖列宗。在悠扬的民乐声中,一碗碗精美的蒸菜传上来了,恭恭敬敬陈列在食案上,袅袅的香烟与蒸菜的香味一起缭绕在祖宗牌位周围,蒸菜里面有内心的虔诚和庄重。

  子孙们按照长幼尊卑的次序跪下了,再三举起筷子和酒杯,请老祖宗“来格来尝”。扣肉是用最好的臀子肉,切成大方块,“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蒸鲜鱼要有头有尾,加上了地道的辣椒豆豉和茶油。面对子孙的孝敬,祖宗的在天之灵含笑不语。那敬奉过祖先的蒸菜,最后都原封不动地端下供桌,让全体子孙后裔共飨。一桌蒸菜,联系了一个家族的骨肉亲情。

  何先生的曾祖父何家胜,就是中岳蒸菜高手中的高手,每一次家族祭祖都是他主厨。他十三岁拜师学艺,师从过乡间很多厨师。在中岳村传承了几百年的蒸菜技艺,终于在他们那一代人手中集大成,成为色香味美的一桌大菜。何家胜为远近几十公里的乡邻置办过酒席,在世时被村民尊称为“何爹”。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蒸菜,滋养着山里人的精神。可惜养在深闺人未识,酒香也怕巷子深。在那靠天吃饭的岁月里,人们从来没有想到天天捧着吃饭的蒸菜碗里面,有着巨大的商机。

  “何爹”的曾孙何先生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走南闯北多年,感觉依然两手空空。在准备再一次创业的时候,他想到了故乡的那一碗蒸菜,想起了早已作古的曾祖父。他决定独辟蹊径,把祖祖辈辈传下来世世代代吃不腻的蒸菜推出去,让人们都知道浏阳蒸菜,都吃到中岳蒸菜。“何爹”成为了中岳蒸菜连锁店的第一个品牌,这其中有祖辈的赐福和庇佑,也有晚辈的怀念和祈祷。

  忽如一夜春风来,中岳蒸菜香四海。随着“何爹”的风靡全国,“湘蒸坊”“浏水蒸香”等一个个蒸菜品牌也纷纷从中岳古村落走出去。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的时代过去了,全村四百多人都走上了蒸菜产业的发展之路。全国上千个城市有中岳人开的蒸菜店。中岳古村的绿色食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全国各大城市蒸菜店的餐桌。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在中岳古村品尝原始的浏阳蒸菜。古老的村落与现代化的都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此刻的中岳村。山是黄的,水是清的,天是蓝的,空气是甜的。坐着竹排从上游漂流下来,就到了古色古香的鲁氏家庙。这个祠堂走出了抗日名将鲁宗敬,好多要人都曾经为此题字。墨迹犹在,余音绕梁,给人一种时空流转的感觉。全蒸宴摆在祠堂的院落里,“围山八蒸”端上来了,宾主频频举杯,“放箸未觉全盘空”。我不禁写了几句诗:“你是一个流传千年的蒸笼,里面有历史和山水。是时代的烈焰,蒸熟了今天的盛宴……”

【作者:刘正初】 【编辑:罗亚坤】
关键词:夜读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