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剧场走向大舞台

相链区块链

白木 刘奕君

黄大妈、漫才兄弟、哈哈曹……他们从长沙的小剧场一路走上《脱口秀大会》,走向全国。本土喜剧人“墙内开花墙外香”,令人欣喜,也引人思考:长沙小剧场如何走向“长红”,捧出属于自己的全国IP?

眼下,长沙小剧场确实够“热”。得乐社的满场欢笑声、笑嘛屋顶剧场提前售罄的周末门票、《疯狂理发店》近600场的火爆纪录、《聂小倩》2.0首演时观众伸手触碰裙摆的沉浸画面……它们已成为年轻人夜生活的标配、游客打卡的必选项。今年“五一”假期,长沙接待游客超811万人次。“白天逛景点,晚上看小剧”的消费闭环已然成型。

热则热矣,隐忧仍在。人才正在“外流”,原创内容供给不足,部分剧目过度依赖引进;不少剧场“旺季挤爆、淡季冷清”,说明本土固定观众群尚未稳固。如何从“火一阵”到“一直火”?关键得靠平台支撑、品牌塑造和原创内容发力。

平台是基础。目前长沙小剧场多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资源分散、信息不通。何不由文旅部门牵头,搭建一个整合资源的一站式平台?统一票务系统,推出“小剧场通票”“夜间演出地图”,让观众一目了然、一键购票。更可设立剧本交流专区,连接高校、文创机构与剧场,让好剧本有落地通道。北京已有成功先例,长沙不妨借鉴经验,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

有了平台,更要有叫得响的品牌。目前,多数剧场特色尚不鲜明,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笑嘛的“屋顶脱口秀”、得乐社的“本土相声”已初显差异化,若能进一步强化,打造如“辣味脱口秀”“星城漫才夜”等系列,完全可能形成独特标识。还可与五一广场、橘子洲等长沙地标联动,让小剧场成为“娱乐之都”又一张闪亮名片。

而最终能留住观众的,永远是优质原创内容。当前不少热门剧目仍靠外来引进,本土创作话语权不足。其实,长沙从不缺素材:市井烟火的坡子街、书香底蕴的岳麓书院、热辣鲜活的湘味生活,都是故事发生的地方。《聂小倩》2.0之所以受欢迎,正是因为把本地元素融入沉浸体验中。我们更需要这样扎根于城市肌理的原创作品。它们应当被更多关注、更好推广,不仅在小剧场里演,更要走向更大平台。

人才的培养需要土壤,品牌的建立依托内容,而这些都需要平台来串联。当“长沙喜剧人才联盟”流畅运转,当特色品牌与城市文旅深度融合,当原创好戏接连不断,小剧场才能摆脱“看天吃饭”的演出节奏,化作市民的生活日常、城市的文化风景。

值得深思的是,这座城市本就有制造现象级节目的基因。从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我是歌手》,到湖南经视的《越策越开心》《一家老少向前冲》,长沙证明过自己把握市场、创造内容的能力。既然能走出漫才兄弟等一众喜剧人,为何不能依托小剧场生态,打造一档属于自己的《脱口秀大会》或《欢乐喜剧人》?

眼下,长沙小剧场“有高原无高峰”。不缺热度,缺的是像《脱口秀大会》那样有全国影响力的栏目;不缺演员,缺的是像“开心麻花”那样深入人心的大IP。若能将剧场鲜活的艺术力量与本地成熟的制作经验结合,或许就能按下“长红”的加速键,让喜剧的光芒,不仅照亮街巷小场,更能闪耀全国舞台。

【作者:朱炎皇】 【编辑:肖彪】
关键词:小剧场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