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十四五”以来,研发投入强度进位至全国第9位,区域创新综合实力全国排名提升至第9位

湖南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非凡‘十四五’”专栏

  • 制图/何朝霞 制图/何朝霞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运源 王佳怡

      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年均增长11.61%、达1394.6亿元,稳居全国第10;研发投入强度从2.16%提升至2.62%,从全国第13位进位至第9位;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从3.84%提升到7%,赶超全国平均水平。

      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800亿元,占GDP的比重突破9%,总量和占比均居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75万家,实现翻番;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进入“国家队”,数量居中部第1位。

      区域创新综合实力全国排名由第12位提升至第9位……

      10月24日,省政府新闻办在长沙举行湖南“十四五”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省科技厅专场),亮眼答卷显示,5年来,湖南持续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五大标志性工程”成型起势

      过去5年,湖南的科技管理体制实现系统性重塑,成立高规格省委科技委员会,在全国率先出台科技强省意见,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显著提升。

      “五大标志性工程”成型起势。具体来看,“1+2”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天隼实验室正式落户长沙,并组建400余人高层次人才团队;岳麓山实验室集聚区首批2000余人的科研团队已入驻;太行实验室湖南研究中心谋划布局,强化建设保障。积极争取种业、航空航天、能源等领域国家实验室基地在湘落地布局。

      “4+4科创工程”全面实体化运行,累计完成投资80多亿元,集聚科研人才4100余人,取得重大科研成果100余项。

      湘江科学城建设进入“快车道”,引进落地研发中心项目40多个。

      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自2023年8月以来,新增各类研发机构1796家、实现翻番,长沙跃居全球科研城市第23位、较2022年提升11位。

      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推动中国科学院在湘布局研究机构取得积极进展,建成全球首台“视频超算”,发布音视频行业首个垂类大模型,助力新型文化业态培育。

      战略科技力量筑梁立柱。获批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国防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36家,实现总数和在全国的占比“双提升”;获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3个,总数居全国第2位;建设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2家,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4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达111家。形成54家高水平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矩阵,构建200家左右“国家队”后备平台队伍。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突破,一批高精尖成果闪耀全球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将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十四五”期间,湖南加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坚持“四个面向”,体系化部署“十大技术攻关项目”、重点研发计划等,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超600项,取得国际国内首字号最字号重大成果35项。

      “三超”“三深”等一批代表“中国速度”“中国精度”“中国深度”“中国强度”的高精尖技术独步全球,机轮刹车系统、大型民机车架式起落架等关键部件助力C919大飞机翱翔蓝天。

      “西子三号”低镉水稻和耐盐碱水稻新品种让端稳“中国饭碗”更有底气,飞腾CPU、景嘉微GPU、麒麟操作系统等“两芯一生态”撑起国家信创产业脊梁,大型掘进机主轴承、离子注入机等打破国外垄断。

      2024年,湖南有12个主持完成的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通用项目获奖数量9项,居全国第7位。

      过去5年,湖南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发展。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45%,连续3年保持全国首位。企业创新能力指数居全国第8位。

      出台加快高校成果转化“二十条”措施,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在湘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突破50%。

      大力推动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改革,有效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推动上交所科创板企业培育中心(中部地区)在湘运营,科创板上市企业达19家,居全国第9位。建设49家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室,遴选入库300名创业导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指导。

      科技湘军品牌效应彰显,在湘两院院士增至41名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五年来,湖南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梯次成长,科技湘军品牌效应不断彰显。

      大力实施芙蓉计划,推动项目、平台、人才一体化配置,成功举办首届“湘智兴湘”大会,促进“湘智兴湘”与“校友回湘”“湘商回归”良性互动。在湘两院院士增至41名;国家级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超1000人,省级及以上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突破5000人。

      人才的“纷至沓来”,离不开持续优化的开放创新生态。

      湖南修订《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全面完成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完善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扩大经费预算“包干制”试点范围,增设“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省科学技术青年英才奖”,激励科研人员勇攀高峰。

      在全国率先组建省级区域科技伦理审查中心,相关改革入选科技部典型案例。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五矿等“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合作,科技合作交流“朋友圈”拓展至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0多个国际组织。

      百舸争流奋楫先,千帆竞发勇者胜。站在“十五五”新起点,湖南将以实施标志性工程为抓手,以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重点,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持续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助力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