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10月25日讯(全媒体记者 陈星源)一壶浓茶、几碟小吃,再配上一出精彩的剧目,曾是老长沙人最地道的消遣。如今,长沙市民和游客有机会体验到“同款”乐趣——25日,随着方志长沙·东茅街茶馆首届戏曲艺术节开幕,颇具地方特色的湖湘戏剧在市井茶馆再上演。记者发现,当一盏茶与一出戏相遇,不仅为消费场景增添了文化底蕴,更探索出一种“文化引流、消费体验”的可持续模式。
有戏:花鼓声起,茶香戏韵两相宜
午后2时,绕过东茅街巷口古朴的牌匾,一阵悠扬的戏曲声便传来。东茅街茶馆古色古香的戏台上,《补锅》选段正演到精彩处,台下早已座无虚席。四五百名观众聚在这方天地,品茶看戏,低声交谈,气氛热烈。
这场充满长沙韵味的花鼓戏,为东茅街茶馆首届戏曲艺术节拉开了帷幕。
茶馆观戏,在长沙由来已久,如今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东茅街茶馆创始合伙人黎江表示,他们希望通过戏与茶的结合,复原并创新“茶馆戏曲”观演模式,“在茶香中重现传统艺术生活美学,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
为何一推出就能“叫好又叫座”?黎江道出了三个关键词:在地、守正、包容。“‘在地’是选取代表长沙、代表湖湘的剧种;‘守正’是回归传统,确保演出保持专业水准;‘包容’是既演经典也纳新创,引入年轻人喜欢的剧目。”正因如此,首场演出便选择与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合作,汇聚了花鼓戏、长沙小调、非遗大鼓等最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
这种模式的活力在于双向赋能——专业院团带着好戏“下楼”,需要真实的观众与接地气的场景;而茶馆作为“城市文化公共空间”,恰好提供了这样的消费环境。“这不只是‘送戏’,更是‘种戏’,让文化在烟火气中生根。”黎江说道。当《补锅》《扯萝卜菜》《跪池》等代表剧目“零距离”呈现在观众面前,在沉浸式观戏的过程中,湖湘文化的魅力也悉数展现。
有味:市井烟火中,文化消费自然生长
记者注意到,与在传统演出厅“正襟危坐”相比,茶馆观戏更显随性自在——资深戏迷们围坐在前排,观看得聚精会神;本地“老口子”边扯闲话边嗑瓜子,时不时往戏台上瞄几眼;后排游客则举起手机记录精彩瞬间,顺便嗍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
在黎江看来,这种轻松自在的观赏方式,正是“茶馆戏曲”的魅力所在。“戏曲不应只居‘庙堂之高’,更要飞入‘寻常百姓家’。”他表示,茶馆通过创新观演模式,让戏曲从单纯的表演艺术,转变为可消费、可体验、可参与的文化产品,也让文化流量自然转化为消费价值——观众为听戏而来,便顺理成章地为品茶、小吃付费,甚至不惜“拼桌”也要尝试一番。
“东茅街茶馆从来不只是一处饮憩之所,更是一部可以‘聆听’的《长沙地方志》。”黎江表示,他们希望让地方风物人情在唱念做打间鲜活起来,让每一次消费都成为有故事、有温度的文化体验。
曲终人未散,文化的种子已悄然播下。据悉,此次艺术节将持续约两个月,后续还将推出湘剧、京剧等更多剧种,并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尝试跨界融合的创新表达。这一实践表明,当文化与消费从简单叠加走向深度融合,戏曲便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文化遗产”,而成为可赏、可玩、可消费的城市生活新日常。



